第129章 奢侈的重炮
不可否认的是,在同身披重甲的建虏大军作战时,重型火绳枪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发射出来的弹丸可以轻松洞穿数层甲胄,甚至在欧洲战争中,重型火绳枪依然发挥出难以替代的作用。 问题是李晟明白一点,那就是重型火绳枪将来也会被燧发枪替代。排队枪毙时代的来临会让火绳枪失去用武之地。 排队枪毙只是一个戏称的说法,严格来说应该是线列战术时代。 士兵们扛着加装了刺刀的前膛燧发枪,伴着军乐的鼓点声,组成密集的线列,同仅仅相距只有几十米的敌人互相射击,显得极为呆板而残酷。 实际上,线列战术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因为此时火枪的威力虽然大,但是精准性非常差,且装填速度非常慢,导致火枪兵在面对敌军骑兵的进攻时几乎没有什么还手的能力,很容易就会被击溃。 但是大家很快会发现,倘若将队伍集中起来形成紧密的队列,那么就可以同时齐射出密集的子弹,增加瞬时火力密度,以发挥火枪的巨大威力,便开始具备一定抵御骑兵的能力,因此步兵的队列开始越发密集起来,具备了线列战术的雏形。 不过在发展到纯火器线列战术之前,一些人开始将火枪手和近战兵种集中组成高纵深的方阵,通过调整各个火枪手的间距,在打完以后可以后退进方针中换弹,形成了一种潮流,而这一战术又被称之为西班牙方阵。 倘若放到明末整个大时代背景下,其实也存在共通性,比如明军中非常流行的车营战术,实际上并不是过时的战术,哪怕到准格尔战争时期,准军也依然使用骆驼来构建驼城,抵御清军的进攻。 而在战术的角色上,方阵与车营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敌军的进攻。但是有一点区别的是,车营几乎只能充当纯粹防御的存在,而步兵方阵却是可以投入到进攻这一环节中来。 步兵方阵 火绳枪 重炮,这是李晟对未来一段时间战术的初步构想,它所需要对付的敌军包括明军以及建虏。 但是,在李晟的构想中,大量线列燧发枪步兵加上大量轻型野战炮,以及一定规模的骑兵才是未来军事变革的主流。 当然,目前的革新军并没有这样的紧迫性,李晟也只是向张继孟阐述了关于燧发枪的构想,让对方将燧发枪作为下一阶段的研发重点,而这一方面也正好是张继孟非常擅长的领域,因为大明朝第一杆燧发枪便是由毕懋康所研发出来的。 崇祯八年,毕懋康在他的那本《军器图说》上面已经用图文的方式介绍了一柄‘自生火铳’,也就是撞击式燧发枪,相对于同时期欧洲的燧发枪比起来也并不算落后。 毕懋康研发的燧发枪在主体上与鸟铳并没有什么区别,主体采用燧石发火以及撞击声设计,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有效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用时精准度相对较高,随时可以发射,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整体的完成度非常高。 但问题是,崇祯虽然很欣赏《军器图说》,可是并没有重视燧发枪,也并没有真正去大批量制造这种‘自生火铳’,使得毕懋康终究有些遗憾。 如今李晟支持张继孟继续研发自生火铳,这自然让张继孟十分振奋,他当年也全程参与过自生火铳的研发,这将会使得革新军版本的燧发枪少走许多弯路。 除此之外,李晟也安排了安德鲁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目的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一杆燧发枪,并逐渐进行技术完善,最终定型生产。 不过刚刚派人找到安德鲁后,安德鲁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已经研制出了一款适合使用的中型炮车。 实际上,大明本身也是有炮架炮车的,像何汝宾《兵录》对此记载:“碗口铳,用凳为架,上加活盘,以铳嵌人两头,打过一铳,又打一铳。” 此外,还有明代火炮又使用“搭木为架”的木架炮架,这种炮架上都安装有“机”,这种“机”可能就是活动转轴一类的装置,使用时可以进行上下灵活调整,方便在不同角度上进行射击。 至于炮车方面,人们也创造了“双轮车”、“三轮车”、“四轮车”,可以将火炮在架在上面,‘榆槐木实箱起二尺五寸,凿槽嵌将军在内,铁叩五道,车下安二轮......如行兵,随用骡马拽之,或用驼负之’。 当然,安德鲁研制的炮车更多就带有西方的特点,并且针对大明炮车的优点进行了结合,它整体采用曲线结构,承炮部分和抵地部分出现一定的角度,以便更多的后座力传导到地面此外俯仰结构部分采用铜制,还采用了螺纹技术,可以更加方便调整火炮的角度。 安德鲁指着炮车上的牵引部分,解释道:“尽管这只是一种中型炮车,但考虑到十二磅炮本身的重量,恐怕仅仅两匹骡马还不足以拉动这门炮车,至少需要四匹甚至是八匹才行,因此牵引上会留下更多的空间。” 说起来,军马一直是李晟心中最大的遗憾,蒙古马固然有其皮糙肉厚善于养活的优点,可是作为战马使用却有些过矮,作为驮马使用力气又小得可怜,相比较欧洲的重型挽马要差上一大截。 倘若以挽曳而言,欧洲二马曳车标准载重是650公斤,平均每匹马可以拉动325公斤,而大明版本的二马曳车标准载重只有320公斤,平均每匹蒙古马只能拉动160公斤。 若是以驮载而言,欧洲驮马标准负载重量(含驮鞍)为160公斤,而蒙古马的标准负载重量只有75公斤。 也就是说,无论是挽曳之牵引力还是驮载之驮力,蒙古马普遍比欧洲重型挽马少一半,这件事在原本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到了近代时期,北洋政府出于国内军马运力的考虑,最终选定了“元年式75公厘野炮”为制式野炮。 而这门火炮本身发源于克鲁伯的“1903年”式75毫米30倍口径野炮,压根就不能算什么重炮,顶多也就是高机动的步兵炮。 因此,按照这个计算方法,李晟想要在战场上使用十二磅火炮,必须要通过六匹马拖拽的新式,才能勉强拉得动,听上去似乎有些奢侈........ 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