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古人更会玩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古人更会玩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通过一些香合残片,他还能发现霓虹合香的配方。

    玩香可不是古人的专利,比如他学校的闻香社,都是一群附庸文雅之徒。

    而像是这样的人,国内可不少。

    一群学生组成的闻香社,肯定是小打小闹。

    等到了社会上,如果发了财,那时再玩香,就比较高端了。

    所以,从古到今,香,都有大市场。

    这就连带着承载合香的香合,变得重要起来。

    了解的越多,陈文哲就越是明白,相比古人,现代人玩的真不算高端,也可以说是古人更会玩。

    就说香合,就是一种装载合香的器物,但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壮大的更是繁荣。

    最初盛放合香的器物,较之一般意义上的霓虹香合,体积较大。

    比如《宇津保物语》“贵宫”卷中,贵族正式入宫的礼物包括了“合香箱,在白银的箱子中放入唐朝合香”。

    《源氏物语》“梅枝”卷中,有一段就有提及。

    “随函送来的是一只沉香木箱子,内装有两个琉璃钵,一个是藏青色的,一個是白色的,里面都盛着大粒的香丸。藏青色琉璃钵盖上的装饰是五叶松枝,白琉璃钵盖上是白梅花枝。”

    无论是白银箱还是青白琉璃钵,都极尽奢华,特别是作为舶来品的琉璃,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香合里面放着香丸或香木片,合香制成的香丸,放在瓷香合里,若香木片,便放在漆香合里。

    在这里要注意了,都知道古代瓷器珍贵,可很少有人注意,其实真正厉害的往往是木器。

    不是说瓷器不如木器,而是有不少作品,瓷质的反而不如木质的更加珍贵。

    比如香合,因为存放合香的木质香合,一般都是使用最顶级工艺制作出来的。

    比如用到剔红,这是漆雕工艺的一种。

    剔红就不说了,这都变成国粹了。

    就说雕漆,这是漆工艺中的一种,分类很多,有剔红、剔黑、剔犀。

    器胎用调色后的漆层层髹涂,累积得足够厚,再用刀在上面雕刻花纹,漆色为朱,便是剔红;

    漆色为黑,则为剔黑;

    朱漆黑漆交错髹涂,通过雕刻露出朱黑相间的纹理,便是剔犀。

    宋代雕漆是一个顶峰,宋剔香合尤为明人追慕。

    明人屠隆的《考槃馀事》认为,宋剔香合为香合之冠。

    霓虹漆器研究专家,西冈康宏在昭和五十二年(1977)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东洋的漆工艺”特展上,公布了16件鉴定为宋代的雕漆作品。

    之后调查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宋代雕漆遗物,发现其他地方的宋代漆雕作品,还真不敢就说比霓虹藏的跟多。

    就日本所藏的宋代雕漆香合而言,就有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

    其中一些著名的香合,很多家霓虹博物馆都有收藏。

    像是爱知德川美术馆所藏犀皮香合,神奈川圆觉寺所藏花鸟纹堆朱大香合,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云龙纹堆黑大香合等精品。

    所以说,霓虹人好学、羡慕中华文化,并不是没有好处的,最起码让他们积累了大批财富。

    从泥人张的作品,之前就能看出一些。

    就因为崇拜中华文化,喜欢中华文明的代表作,他们就不停的购买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工艺品。

    泥人张是一种,各个时代的瓷器也算,其他的唐琴、唐刀、明清茶碗、茶壶等等,都是代表。

    著名的天目曜变盏,就是这个原因收藏在霓虹。

    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李白真迹等等。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就是香合。

    除了刚才说的,其实还有一种著名香合,就是莳绘香合。

    莳绘也是漆工艺技法之一,产生于霓虹奈良时代。

    这种工艺是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

    足厚以螺钿、银丝嵌出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可以说是极尽华贵。

    霓虹漆艺家松田权六,以霓虹正仓院所藏御物“金银钿装唐大刀”为依据,认为莳绘起源于霓虹,是霓虹自创并独有的漆艺技术,当然,这一观点存在争议。

    但莳绘香合,的确是霓虹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香合。

    除了雕漆、莳绘香合之外,还有一种“交趾瓷形物香合”,这就是交趾香合了。

    九十年代之前,很多文献都记载过这种东西:形物,是象生类香合。

    交趾香合的体积通常较小,一般高约5厘米,直径在3至4厘米到7至8厘米之间。

    通常瓷塑成各类动物,如十二生肖、龟、鹤、鸭、蛙。

    或者牡丹、菊花、竹节、松果、南瓜等。

    这些瓷器的釉色以青、绿、黄、紫为主。

    交趾香合,流行于茶道之中大约始于霓虹享保年间。

    江户时代末期,茶道界仿照当时盛行的相扑序列,制作了一个《形物香合相扑》序列表,用来为香合评定等级,且沿用至今。

    1997年,胡建省考古隊在平和发掘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窑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标本。

    最后经清理发现,这些瓷器几乎都是口径2.3厘米至5.6厘米的小瓷盒,形态各异。

    盒盖和盒身,大多刻划或模印各种动植物纹样。

    一般施黄、绿、紫色釉,根据这种釉色判定,这些瓷器应属于明清时期的“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

    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

    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

    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

    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烧制,又称“素烧胎”。

    “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

    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

    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

    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疯神狂想的我的系统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