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大明风流在线阅读 - 第1025章 大明的希望

第1025章 大明的希望

    从冯四海家中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晌午时分。阳光斑驳的街市之上人来人往,张延龄一行策马在熙攘的街道中间缓缓而行。

    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心中都充斥着一种难言的情绪。包括张延龄在内,所有人都被冯家老夫人所震动。一个寻常的老妪,儿子战死疆场之后,她的内心里定然是极为悲痛的。但是她没有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反而问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是否英勇,那是何等的深明大义。

    大明朝之所以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雨之后,发生了那么多的变故之后,虽然看起来已经腐败而垂朽,但是却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按照真实历史的进程,大明朝还有百多年的国祚绵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此时的张延龄有些明白了,那便是大明朝的民心尚在,基本盘还在。

    从蒙元的残酷统治之中挣脱出来的大明朝,在一开始便是所有华夏百姓唯一的希望。即便过去了百多年,即便一次又一次的伤了百姓的心,经历了各种艰难,但百姓们内心中对大明的爱却并未被完全摧毁。

    忠于大明,为大明浴血战斗,希望大明变得更好,希望朝廷能够变得更好,这依旧是大多数百姓的心愿。如冯家老夫人这样的人,以大义为先的不在少数。

    这或许便是大明朝还能延续的原因。或许也是大明朝能够重新崛起的希望所在。

    一位普通的大明朝的母亲能够如此,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尚有忠义家国之念,这是大明朝最为宝贵的财富。

    对张延龄而言,他心中其实是有着愧疚之感的。这种愧疚感倒不是因为身边战死的兄弟而生出的愧疚,事实上张延龄自己也是提着脑袋做事的,每次作战,他自己也都是从不退缩,身先士卒。在谋划上也是绞尽脑汁,选择自己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策略,以减少伤亡。

    在这一点上,张延龄是问心无愧的。

    张延龄的愧疚其实来自于朝廷,来自于皇上和大明朝的掌权者。他们中有多少人能如普通的冯母一般的知道大节大义?知道忠勇报国?他们每日脑子里想着的都是勾心斗角的利益,争权夺利的阴谋,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大明着想?百姓的牺牲换来的是他们肆无忌惮的祸害大明,挖空大明朝的根基。这是何等令人愤怒之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个朝代的兴盛不是民心凝聚所致,不是万众同心共同奋斗所致?

    而他们的灭亡,往往原因很简单,便是消耗了民心,失去了民心,导致了众叛亲离,最终走向毁灭。

    身为大明朝统治阶层的一员,张延龄看到了太多的阴暗,看到了太多的自私和黑暗。甚至包括了大明朝的皇帝也是那么的不靠谱。也都在自己挖自己的墙角。这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为了大明朝奉献了自己的骨肉的母亲的巨大牺牲显得多么的不值。

    令张延龄感慨的还不止这些。其实冯四海和张延龄并不算太熟,也算不上是个优秀的将领。当初张延龄接手振威营的时候,冯四海还是那个挑战自己威严的刺头。

    但是冯四海虽然鲁莽,打仗却从不含糊。他虽然无谋,但是作战却极为勇猛,从不怯战,从不畏敌。他不是良将,但却是个合格的大明朝的战士。

    自己和他真正打交道的时间并不多,也并不了解他的家庭情形。张延龄从未想过他过的如此贫困,住在崇南坊那样的贫民之地。当然这和他的出身不在京城,完全靠着军功被调往京营有关。

    京城无根无底无产业,他虽之前是京营把总,但其实一名小小的把总的报酬也并不多。他又为人豪爽,爱和手下士兵喝酒,兵饷倒有一半花在酒上面。剩下的便是也仅够养家糊口了。

    一家五口人住在那样的地方,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从未听他说起过,也没见他抱怨过。在当初整肃振威营的时候,也没有查出他侵占兵饷的事情。足见冯四海还是立身很正的。

    那也难怪,他有那样一个母亲,自然会从小给了他许多正确的影响。他能够持身为正,也是情理之中。

    就在刚才,当张延龄询问冯母和冯家娘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冯母说,她什么也不要。除了朝廷给的抚恤银子,她拒绝了张延龄私人抚恤的三百两银子。

    冯母说,朝廷给的抚恤银子,是儿子用命换来的,是合规矩的,她能收下。但是公爷的银子她不能要。她说,冯四海不能特例,这叫别人家战死的男儿会怎么想,会引起不满。她不能这么做。

    冯母倒是提出了她唯一个一个要求,那便是希望让张延龄看看她的孙子冯刚够不够资格去当兵。说这个孩子跟冯四海小时候一样,不爱读书,就爱舞枪弄棒。当兵或许是条出路,不当兵也许将来会走上歪路。

    冯母说,冯刚如能成人,那便是她最大的欣慰。同时,子承父业,保家卫国,也是正途。

    张延龄当时什么话也没说出来。这般深明大义的妇人,当真是令人感动无地。但是冯刚当兵这件事,张延龄却犹豫了。

    冯四海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兵,他希望他读书做官。自己若答应了冯母,那岂非是违背了冯四海的遗愿?冯四海只有一子一女,他的儿子当兵万一再遭遇意外,自己岂能心安。

    张延龄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结果冯母却说,冯四海不是反对自己的儿子当兵,事实上在离开大明之前,冯四海便已经和老夫人和妻子商议着要给冯刚某个出路的事情。冯四海知道儿子读书无望,所以征询家中母亲和妻子的意见,想走一走门路,让冯刚入京营之中当兵。这样,或许能谋个出路。

    冯四海还特地在门口平整了场地,备了石锁石锤之类的练习气力的东西,其实就是让冯刚自己锻炼气力身体。他固然希望儿子能读书当官,那是天下父母的期望,他也是一样的。但是冯刚明显不是读书的料,他心里也明白。

    张延龄听了这话,这才打消了疑虑。他当即拍板,让冯刚在家准备几日,过几天便来自己手下报到。来张延龄身边当亲卫兵。虽然冯刚年纪还小,但是跑腿牵马这样的事情还是能做的。

    让冯刚跟在自己身边当亲卫,自己便可保护这冯家的骨血,也算是张延龄为冯四海能做到的一点事情了。

    临行前,冯母和冯四海的妻子还千恩万谢的送出门来,事实上张延龄心中想的是:朝廷该感谢的是她们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大好男儿,送去军中保家卫国,这是何等的大义。

    街市上,人潮涌动,繁华太平。张延龄看着这一切,想着冯家人,他的信念更加的坚定了。命运将自己送到这里,自己必须要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为大明朝千千万万如冯家人那样的百姓做些什么。让他们的儿子丈夫的血不能白流,让她们对大明朝的忠诚和希望不会落空,不会失望。

    即便整个朝廷上下,真正志同道合,真正能够想着为大明振兴而努力的官员并不多,自己也必须要全力以赴。必须要对得住天下的百姓,天下的父母和妻子。

    “孟大人。”张延龄打破沉默,沉声开口道。

    “卑职在,公爷有何吩咐?”骑行在左侧的孟亮拱手道。

    “冯将军的家人,我想请你派人多来照应。冯将军为国捐躯,他的妻女和老母必须要有人照应。不用太打搅,隔三岔五派人来瞧一瞧,买些米面粮食,常用之物送来。朝廷的抚恤有限,这一大家子要活下去,靠那百余两的抚恤银是不够的。”张延龄道。

    “卑职明白,卑职会安排好这件事的。”孟亮拱手道。

    张延龄道:“不光是冯将军,此次随我出征的将士们阵亡受伤的不少,都需要照应。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这也是我对他们的承诺。这些事一并都要解决。”

    孟亮点头,却有些沉吟。

    张延龄道:“钱银方面你不必担心,我决定拿出十万两银子出来,作为照顾他们家庭的费用。之后我会继续追加。这样吧,孟大人,你组织成立一个专司抚恤照顾阵亡将士家属和受伤士兵的后勤司,作为振威营特设机构。选些人手专门做这件事。一定要照顾好这些人。另外,也可查一查军中将士们家中的情形,特别贫困的也可纳入其中。总之,要让将士们都安安心心,无后顾之忧。明白么?”

    孟亮喜道:“这太好了。公爷爱惜属下,体恤将士们,此乃将士们之福。卑职一定将事情办的妥妥当当的。”

    张延龄叹了口气道:“哪里是他们的福气啊,是我大明有这么多如冯将军他们这样的战士,有如冯家老夫人和夫人这般的百姓的深明大义的无私奉献,这才叫有福气啊。”

    孟亮缓缓点头,深以为然。

    “你看看这街上的男男女女,万千百姓。何以安居?何以乐业?还不是有着我大明兵马的庇护?将士们的地位一定要提高,一定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张延龄沉声道。

    “公爷明鉴,卑职等谨记。”孟亮陈式一等人拱手齐声道。大苹果的大明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