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大宋好武夫在线阅读 - 第693章 太原城没有软骨头

第693章 太原城没有软骨头

    苏轼苏辙兄弟俩回京了,然狄咏已然在去太原的路上。

    兄弟俩刚到家中落座不久,就收到了狄咏的一篇长信,看得是频频皱眉。

    工作压力显然有点大,倒是苏轼豁达,开口说道:“此事甚好,文人士子,就该见一见军伍之事,这一趟西北,我便也是长了见识……这讲武学堂甚好……”

    苏辙却皱眉不松,说道:“兄长啊,此事难办啊,当从长计议……”

    苏轼又答:“你看,子道兄不是已经安排好了吗?依照安排行事就是,一个出身,自能引得士子们趋之若鹜,我门下之人,便也不少,只管教他们去,不愿去也要去……”

    苏轼之前在太学为官的时间可不短,不论是太学这个平台,还是事功学派这个平台,苏轼门下显然真聚了不少人。

    苏辙却依旧还是皱眉,说道:“兄长啊,你有所不知,未想其中详细,子道兄何等之人?事情办起来不难,难就难在……”

    “难在什么?”苏轼大喇喇问道。

    苏辙忽然低声:“难在……此事背后啊!”

    “背后?背后还有什么?”苏轼又问,直觉得自己弟弟是在故弄玄虚一般。

    “唉……兄长,兄长啊!你道这讲武学堂真就是……让士子文人了解一下兵事,长长见识?”苏辙担忧不已。

    “难道不是吗?子道兄书信之中,写得明明白白!”苏轼这属于平常一般人的政治水平。

    “哎呀,子道兄这是要年轻的文人士子上阵啊!”苏辙一语道破。

    兄弟俩这番对话一比,政治谋略水平的高低,已然显现。

    “什么?让文人士子上阵?怎么可能?”苏轼还不信。

    苏辙也无法,只道:“罢了罢了,子道兄既是如此想定,必然有其道理,就怕到时候真有此般上阵之事,死伤惨重,汴京之地,哀怨四起……”

    苏辙是怕狄咏得罪人,把一个个高门大户的公子哥弄到战场上去,真是一仗打下来,狄咏满汴京城的仇人了……

    苏轼依旧洒脱豁达:“就是,子道兄既是这般安排了,就有他自己的道理,管那么多作甚,只管照办!我去太学走一走,子由你就……差人到樊楼定个场子,然后发帖子出去,明晚诗会!到时候诗会来说,管教他们一个个趋之若鹜!”

    苏轼说这话,那是相当自信,如今苏轼不比以往,他是制科百年第一,又在太学教授许久,他还是事功一派的“副教主”,人人都知道他与狄咏关系莫逆,更不谈他诗词文章早已是一时年轻魁首。

    不论哪一条,苏轼在年轻士子中,都是一呼百应的人,这也是狄咏要把这件事交给苏轼的原因。

    苏辙只点头:“怕是到时候,兄长与我,皆要上阵啊!”

    苏轼大手一挥:“上就上,怕他作甚,跟着子道身边上阵,保管是有胜无败!”

    苏轼对狄咏这方面的信任,当真是无以复加。

    “兄长误会了,我倒也不是担忧自身安危,此番在西北,那也见多了,那些作乱的党项人,也不是好相与之辈,我只是想啊……小狄相公这般做,后果难料。”苏辙还真天生有政治上的敏锐度。

    “别管别管,做事做事!”苏轼那是但求行事,不问前程。

    狄咏的忽悠大计,由苏家兄弟亲自执行,苏家兄弟现身说法,不外乎几个套路,报效家国之梦想,铁马金戈的浪漫,求个出身的焦虑,外加名额不多的饥饿营销。

    还有狄咏三个弟弟的现场鼓动……

    兄弟俩这边在忙。

    狄咏那边慢慢就到了太原。

    山西这地方,是真好,一路平原广袤,两边山脉相夹,中间一条河道贯穿。

    狄咏也一路上不断考察汾河河道,还时不时指点:“此处难行大船,要拓宽……”

    “此处泥沙淤积,要挖……”

    “此处河道要改直……”

    秘书黄常拿着笔不断记。

    狄咏也暗自思索:说起来,汾河流域,泥土流失也严重,归其原因,还是几千年砍伐所致,这煤炭啊,已经刻不容缓了,不论是汾河还是黄河,来日到底是清是浊,这中原大地,生态环境到底怎么样,就看煤炭了。

    汾河,会是运河,大同的煤炭,从太原北的汾河上游上船,一路南下出山西,直入黄河河道,从黄河入运河,南北通联,就可以辐射大半个大宋朝,乃至燕云之地,淮河与长江流域更不在话下……

    若是从长江流域换船出海,两广福建,珠江流域,都可辐射。

    这是什么节奏?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这可不仅仅是能源上的改变,这需要巨量的船只以及从业人员,河船,海船……海船是什么?

    这就不必说了。

    而且,一旦煤炭推广开来,就不仅仅是大同一地了,全国各地都会开始勘探挖掘煤炭,因为煤炭能卖钱!

    越想这些,狄咏越是激动,越是对大同起了挥之不去的执念。

    太原通判刘几,先几日到达,此时正在城门之处迎接狄咏,还有太原一众属官。

    太原是座大城,更是座坚城,历朝历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当真多如牛毛,也直接导致了太原城墙越建越高。

    北宋灭亡的时候,北方大面积失陷,唯有这太原城在金兵围困之下,久久不落,甚至金人与北宋朝廷都谈和了,太原城依旧坚挺不陷,宋朝廷为了议和,还派人到太原城来劝降守将王禀,王禀依旧不降,金国全国之兵,在此孤城强攻八个多月,城内连树皮都吃完了,城内百姓几乎死伤一空,城池才被攻破。

    气得金人把王禀的尸体都用马踏成了肉泥。北宋后期的名将种师中,也是在救援太原之时被猪队友坑了之后战死的。种师中种师道,就是种愕的侄子。

    说这北宋无勇武?其实也不然,勇武者何其多?却也只是个如之奈何……

    太原这座城,历史的未来,从青壮男儿,到妇孺老幼,都会站在城头上死战不降,一兵一卒,一草一木。

    太原城,一座城池的勇武辈!没有一个软骨头!

    这里,还是昔日大唐李氏的龙兴之地!佩奇粉嘟嘟的大宋好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