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瀚海唐儿归在线阅读 - 第492章 要不要来个篡位三件套

第492章 要不要来个篡位三件套

    张昭说让大家坐论国家大是,那就真是坐论。

    众人就在朱雀门外的大唐二十四帝家庙旁,里三层外三层的坐满了人。

    除了凉国来的文武官员以外,还有长安城的各级官将,以及吏员、各行商会、耆老、地方豪绅的代表和通二经以上的读书人。

    在他们之外,张昭安排了两千憾山都和左羽林卫的兵将护卫。

    护卫的兵将更外一层,就是看热闹的长安居民,足足有两三万人之多,而且还不断有人在赶过来。

    好在和长安城够大,虽然好多地方都荒废了,但是足够宽敞。

    外围的长安居民,其实啥也看不见,也都不太听得清楚。

    他们只能听见一声声叫好声,一会又在有人大吼‘风’,过了一会又有人在山呼舞蹈。

    而被放进了内圈的长安官民代表,实际上也只有极少数的能到张昭身边不远处,真正明白在商议些什么。

    但是,不管是能见到张昭的,还是远处只能看个寂寞的长安人,无一不激动的不能自持,就好像是他们真的参与了商议国家大是一样。

    或许在这些人年老之后,会眼睛里闪着光跟子孙后代吹嘘,当年他们与天王陛下一起商议过国是吧。

    商议的第一件事,就是是否保持大唐二十四帝血食的事情。

    因为血食这玩意,是社稷宗庙还能存在象征,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张昭要是同意,那就表示,张昭以后建立的这个新朝,张氏的祖先们要和李唐的二十四帝,一起享受这方社稷江山了。

    对于此时的人来说,是非常在意这事的,就算是有极为亲近的关系,也轻易不会同意。

    但张昭怎么说呢,他虽然穿越来已经十四年了,但对于这方面还是更受后世的影响,没有那么在意。

    于是,张昭只考虑了一小下,就同意了。

    “天王恩比天高,义比海深,某陇西李氏全族,永远记得天王的大恩大德。”李寿龄拉着李从益,噗通一声就跪下了。

    紧接着,围着的凡是有李氏血脉的,都恭恭敬敬的跪下,给张昭磕了三個响头。

    自此刻起,大唐家庙中的二十四帝,就可以合法的获得血食了。

    甚至李寿龄和李从益这样身份的,还可以每年祭祀一次社稷土谷之神。

    第二件事,则更加重要,那就是张昭既然入了中原,在大唐二十四帝神位前归了国,那么这个法统来自张昭父亲张承奉自立的大朝西汉金山大凉国,就不能用了。

    因为张昭现在的身份,是率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归国的忠臣,是大唐的臣子,怎么能自称大凉天王,用西汉金山这样的国号呢。

    那么简单一点的话,就可以继续用凉王这个名号兴兵东征。

    但是怎么说呢,耶律德光可是自称为中原天子的,张昭就以一个凉王去征讨,好像有点自我矮化了。

    而且,这也不利于张昭调动关中之民,最后从现实来说,张昭这样大功归国,难道就没有一点奖赏吗?

    气氛略微有点沉寂了时候,还是李寿龄站了出来。

    张昭周围的文武大多是凉国来人,他们来提,好像有点不太好,而李寿龄拉着李从益、赵莹、安守节一起来,就名正言顺的多了。

    李寿龄轻轻咳嗽了一声,看了一眼远处供奉大唐二十四帝的家庙,才转过头对着张昭一礼,然后再对着周围围着的人团团一揖。

    “诸君,值此北虏南侵,神州沦丧之危急存亡时刻,本应由我李氏担起这兴义兵,逐北虏的重任,但子孙不争气,既无实力也无名望,难堪大任。

    幸有天王自西归国,雄兵五万在焉,我看这驱逐北虏,再现中原王气的大业,唯有天王才可以了,不如请天王即皇帝位,好名正言顺的兴兵讨贼。”

    李寿龄这么一说,张昭身边的凉国文武那是眼前一亮。

    即皇帝位好啊!天王成了皇帝,可不就要大封群臣了,要知道张昭虽然建了凉国却没封爵,大家伙都惦记着呢。

    张昭一看,赶紧出来双手飞摆,阻止了众人的将要开始的劝进。

    这可不是时候,前一秒还忠义归国,后边就自己做起了天子,也太急切了些,脸还要不要了?

    这样一来,才说过的驱逐北虏者为天子,不就成笑话了嘛。

    张希崇也觉得现在称帝太儿戏了,他想了一下对张昭说道。

    “如今天下无主,天王既然归于大朝,又受关中、朔方、陇右、安西之民拥戴,不如称大朝凉王,循昔年太宗文皇帝故事,开天策府,举义讨贼。”

    这下轮到赵莹不同意了,“天王率三百万生民归国,此等大功,自然还要晋一级王爵。

    凉之王号,非古国,不足以彰天王之威,臣听闻天王乃是南阳张氏子孙,南阳古属楚国,不如进位为楚王。”

    “不能进位楚王!”范质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般。

    “现今已有马希范割据武安军称楚王,天王家世移居敦煌数百年,用楚也不合适。

    某看天王有意拨乱反正,一改武人以下克上,残忍嗜杀风气之愿,不如进位周王,彰显我王复周礼,以礼定天下之意。”

    “不妥!两周已传国八百年,我王有扫清六合之志,怎能再用前朝国号?”

    阎晋虽然是武人,但对这种事还是很敏感的,当即就表示不可。

    他这么一说,那么秦这个国号势必也不能再用了。

    众人顿时犯了难,郭天策却眼前一亮,作为张天王肚子里的蛔虫,他瞬间就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国号。m.zwWX.ORg

    “天王,河西历来,以凉州为尊,凉州古称雍凉,雍国是自商汤时期就存在的古国,张氏出自姬姓,雍国也出自姬姓,实乃同宗,不如天王以雍为号。”

    咦!众人一听,都觉得雍字最好,纷纷赞同。

    国号一定,接下来就是政体了,在此之前,张昭的凉国整体,实际上是他胡乱按照后世大明的模式来搞的。

    也不是说大明这套整体不行,反而是太先进了。

    因为明朝的体制,那是经过识字水平大幅度发展后的结果。

    大明时期天下间读书人占比虽不高,人数可不少,随便都能拉出一大堆有知识的官员。

    但现在可不行,活字印刷都还没出现呢,读书仍然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压根就没有成熟的选拔机制和这么多的人来胜任职位。

    是以后面凉国的行政方面,几乎成了承包制。

    左相和右相相当于是各自承包了一部分政务,除开张昭亲自抓的马政和工部天工院以外,都是这种分包模式。

    所以,张昭也只能按照此时的习惯,恢复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承旨,门下封驳,尚书负责执行。

    前两者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后者就是明朝的大学士体系。

    而且按照此时惯例,张昭也设立了枢密院。

    将郭天策的琼明院直接改成枢密院就行了,枢密院掌握军国机务,是控制军队的直接部门,这样更方便张昭掌控。

    于是,政体就从张昭搞分包的左右二相,变成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和枢密使四相了。

    不对!远不止四相,因为中书令可以有两人,门下侍中也能有两人,枢密副使更可以有无限个,完全看张昭意愿。

    灵活的宰相数目,更利于君王掌控局面。

    至于其余六部、五监院,都按照唐代规制而来,太仆寺、太常寺、大理寺等,也是一切照旧。

    整体确立完毕,张昭当即以范质、和凝为中书令,岳父曹元忠为门下侍中,张希崇为尚书左仆射,赵莹为吏部尚书。

    舅父宋善通为中书门下同平章事,留守凉州。

    裴远为充门下侍中,留守朔方灵州。

    枢密使则由张昭自己兼任,以郭天策、阎晋为枢密副使,暂且搭起了班底。

    武将系统则效仿唐太宗开天策上将府,将枢密院和兵部的权力,暂时集中到天策府,以适应战时需要。

    张昭同时晋封李寿龄为陇西郡公,李从益为晋阳郡公,各赐田宅财货,以延续大唐社稷香火。

    至于其余文武的封官进爵,则要等到击败契丹人后,再行封赏。

    商讨完毕后,第三日,张昭才再次来到朱雀门外,并再次祭祀大唐二十四帝,经过一整套推戴仪式,在二十四帝的神位前,张昭正式加官职为:

    总百揆,开天策府都督中外军事,授丞相,天策府上将,尚书令,进位雍王,备九锡,备天子旌旗,备天子车架,总揽军国大事。

    由于不是篡位,所以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三件套就不必了。

    至此张昭获得了九成九的帝王权力,只等他北逐契丹,就可以踩着义兄耶律德光的尸体,登上天下至尊的宝座了。纸老虎灬的瀚海唐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