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六)
吴思经面对着众人动摇的目光,心中也逐渐烦闷起来,但无奈这满肚的牢骚不能发作,只得笑脸应承着。 叶永甲自然不想做的太绝,见他们都在踌躇着,便开口道:“这只是京里发来的提议,你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本官不会强人所难。可惜工部已经这样说了,谈条件是不太可能了,希望诸位理解,我对事情的掌控同样有限。” 番商们无话可说,拿好了那几张公文之后,就被宁河知县请到客房内暂歇,借此留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吴思经一同跟着离开,却被安排进了另一间屋子。 眼见二堂上只剩下叶蔡二人,蔡贤卿便放心与叶永甲道:“可真是难为廷龙了,这几天想出了这么个法子……让他们不肯分利、激化冲突,实在是妙!只不知你是怎么和朝廷讲的?回批还未拆封,竟已为廷龙算定矣。” 叶永甲垂手笑道:“并未用多少智谋,我只是向朝廷坦言,众番商欲取之于工部,不过将数字夸大一些罢了。” “没提吴思经的事?” “您放心,这个人身背的污点实在太多,我是打死都不会说的。”叶永甲连忙回答。 “那接下来你想怎么办?” “怎么办?”叶永甲又发出一声冷笑,“看着他们就够了。” 吴思经一人坐在屋里极其不安,尽管小吏给他端来了一桌好菜,但他着实没有胃口,竹筷不动一下,光靠在窗边看院子里的衙役,耐心地等待他们离去。 一个时辰过后,那些守在门口的衙役果然尽皆散去,吴主教心中暗喜,轻手轻脚地推开门,估摸他们应午休了,便趋步来到隔壁的房门口,叩响了几声的门,旋即走将进去。 “吴主教吗?”坐在远处的三名番商抬起头,向外望着。 “是他。”胖商人带着吴思经进来,指了指他脖颈前的十字架。 “唉……坐,坐。”那三人不住地唉声叹气,络腮胡还轻轻骂了一句粗话。 “各位客人!”吴思经的脸庞一经紧皱,就显得更加苍老,“我上求工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你们,为了大家的利益,断不可就此甘休。一定要否决叶永甲的提议,各位和我一起去施压!” 络腮胡哂笑一声:“老主教,那位叶姓的大人根本管不了朝廷,他的态度很好了。还想施压?纯粹是给我们自惹麻烦!” 胖番商也忍不住说:“主教,我们皆为一国人,你说过要互相扶持,岂可计较这区区得失?放了这点蝇头小利,把厂先办起来,以后您的好处无穷无尽啊!” 吴思经颇觉委屈:“不论如何,是我把你们带进这个国家的,并非多丰厚的报答,只要几批木料就够了……你们若不情愿,少运几批过来可好?数量究竟多少,随你们定去。” 吴思经虽然做出了让步,但在众客商看来,‘少’究竟是要少到怎样的数,实在难以划定。如若真给得少了,只会显得自己薄情寡义。 经过一番合计,众番商还是勉强地接受了他的意见:“……我们答应。” 尽管吴思经用一次让步暂时稳定住了形势,然而此事还是使得双方心中留下了芥蒂,这是他内心也十分清楚的。他从客房里闷闷地走出来,第一次感到周围的环境如此陌生,好像每走错一步都会令他坠入深渊。这种无力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一种确切的认识。 吴思经沉下气来,默默坐到树下的石凳上,擦着手中的十字架,静静想道:‘我本以为能借兵部的新政狠狠赚上一笔,可这大钱尚未看着,目今就有骑虎难下之势了。要是再断了与客商的这一条线,孤苦零丁,他叶永甲早晚要把我的老底翻出来!必须找一个保得住我的人,有座靠山,日后说话也有底气……’ 想罢,他低头摸索起了口袋,掏出了蔡贤卿先前给的那张银票,盯着它愣了半天。 ‘这五十两我是没福享啦,要好好寻一个托付之人……’ 他不断地摩挲着银票的两端,忽然从中看出了什么似的,眼前豁然一亮!他兴奋地握紧一只拳头,利索地揣好银票,转过身来,直直地朝一个方向走去。 “禀大人,那个西洋的主持吴思经求见!” 宁河知县正在书房品茶,听见这声大喊,吓得全身一个激灵,回头就揪报信衙役的衣领,戳他的嘴:“你他妈小声点!此人嫌疑甚重,若叫叶大人听见,我的乌纱帽便要不保!我的官如果当不了了,首先便把你给收拾了!” “恕罪恕罪,”只见吴思经站在屏风前面,深深地鞠着躬,“是草民不知分寸,惹了大人的清静,切莫责怪他人。” 县令连忙放开了衙役,又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去!”便将那人打发走了。 “知县大人,小人素来是知恩图报,知道没了您,我什么都做不到……”吴思经不说几句废话,直接拿出了那张银票,“这钱小的给迟了。” 县令眼都不眨一下,痛快地抓了过去:“小钱。但你能低这个头,比什么都重要。别人不想保你,只有我理睬你,你明白便好。管着宁河的人是本官,不说兵部,纵算是皇宫里的圣上来了,说话照样不如我这个县令好使!” “父母官有气概!”吴思经忙附和道,“只是在下……” “有事尽管提!”县令把住他的手臂,笑道,“只要你不怀疑本官,不瞒着本官,老老实实地说,我会替你解决。” “那在下就说了。叶大人最近似乎得知了我经营店铺的事,我怕他要置我于死地,将陈年旧事全翻开来。希望大人能把县里的册子都拿出来,让吴某一观,看看能否把此事掩盖的滴水不漏。” 知县听了,一拍大腿道:“这也是本县一直想做的事!可惜不知这些生意上的事,不敢肆意行动。今有你这个聪明人相助,几无忧矣!”古时桥头的清明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