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想要入籍大明
写《三国演义》的那段经历,改变了罗贯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他的理想和爱好。当了一段时间的礼部侍郎之后发现,原来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写小说。 “相信用不了多久,一部关于倭国弥生时代的历史巨著《弥生战国志》就会横空出世,风靡倭国各个诸侯之间,风靡他们的市井阡陌。”罗贯中信心满满。 “而这部书籍,必将流传到倭国后世。” “《三国演义》是我的第一部书,《弥生战国志》是我的第二部,水平更加成熟。而且最近文艺复兴流行的《斗破苍穹》《赘婿战神》这些书的优点,我也要借鉴。” “重点是要在情节上吸引人,勾起人们想要阅读下去的欲望。” “这部书我必将倾注全部心血,要写的比《三国演义》还要好。” “三百年前,倭国有部书叫做《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是个女的,女作家就喜欢写一些情情爱爱。她的源氏物语没法和我罗本的小说相提并论。” 仅仅用了半天时间,罗贯中就写完了前三章,然后呈送给皇帝预览。 朱元璋看了之后,大呼精彩。 “文艺复兴流行的那些小说,《斗破苍穹》,《赘婿战神》,虽然看起来比较过瘾,也的确起到了解开儒家道德枷锁的作用。但其文学过于随便,所以价值,还是没法和罗本的这些小说相提并论。” 吩咐侍卫:“马上送到会同馆,让那些译语官翻译成倭国文字。” “遵旨。” 会同馆的译语官接到罗贯中的文稿之后,立刻展开了翻译,立刻就被其故事情节所吸引了。 “让罗贯中加紧更新。” “每天只写三章,生产队的驴,都没有像你这么偷懒的。” …… 应天府。 街道旁的一座大酒楼里。 食客人来人往,桌席间宾客们觥筹交错,高谈阔论。 百姓生活已经非常富足。 自从朱皇帝重视商业之后,应天府已经成为了全国的商业重镇,海外和大明的贸易中心。当地的居民们,只要稍微努力点,就能赚大钱。 西南的百姓安居乐业,应天府百姓的日子更好过。 而且骨子里的自豪,更让他们精神富足。 “你们听说了吗,我们大明又又又打赢了倭国。燕王殿下,一战将倭国战船全部歼灭。”一名喜欢八卦的话痨举起酒壶一饮而尽,兴奋的说道。 “当然听说了,此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应天府,相信用不了多久,会传遍整个大明王朝。”旁边一名食客道。 “倭国以前一直侵犯我们沿海,现在皇帝雷霆出击,狠狠的给了倭国一个大嘴巴子。” “直接歼灭了他们的所有战船从根源上击败他们,解除了东南的倭寇之患。不是短时间的解除,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他们都不敢再犯。” “身为大明的百姓,我骄傲!”一名在府衙当差的捕快说道。 “不错,这才是真正的骄傲。”一行商说道,“真正的骄傲,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和百姓的富足作为依据。” “而朱皇帝的这一系列对外征战,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就给了我们骄傲的本钱。我们自己就会为身为大明百姓,感到骄傲和自豪。” “虽然全歼倭国战船和我这种平头百姓没关系,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兴奋。”一名员外道。 “怎么没关系?”旁边的人道,“大明征服了倭国之后,百姓的日子必将过的更好。你难道没有察觉到,华云龙征服高丽之后,我们交的赋税变的少了吗?” “粮价,和米价,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价格都变低了吗?” “还有朝廷兴修水利,办学用的钱,都是来自于征战的收益。” “而且皇帝还用这笔钱,给我们修缮了房屋,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银子。以前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银子领,现在下降到了六十岁。” “也就是说,我们打赢了海外番邦,朝廷和全天下的百姓,是一起受益的。” “不错,不错。”人群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纷纷表示赞同。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好的时代,没有遇到朱皇帝这种有雄才大略,且真正爱民的好皇帝。” “此生不悔做大明王朝的子民,能生活在洪武年代,是我们的福气。” “洪武时代的百姓很幸福,元顺帝时代的百姓猪狗不如。” “看来百姓过的好不好,全看他们遇到的皇帝怎么样。有没有雄才大略,有没有爱民如子之心,是不是像宋徽宗那样只会搞一些没用的东西,还软弱可欺。” 朱棣战胜倭国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明各个行省,州府,郡县,乃至乡村。 就连最偏远的村落,那些平头百姓听到大明完胜的消息之后,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由衷的,为大明的强大感到内心满足。 现在他们已经不愁吃穿,缺的就是精神上的富足。 整个大明王朝。 举国上下,一片繁荣。 百姓欢腾。 不但有盛世的景象,还有真正成为天朝上国的迹象。 皇帝不停的开疆扩土,轻而易举的打赢番邦蛮夷,并把文化传播给他们。好像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的气度,和天朝上国的战力。 以前说我们是天朝上国,太流于表面了,没有任何营养。 好像这几个字,完全没有说服性。 但是现在,真的快要实现了。 征服了高丽,倭国之后,必将万国来朝。 百姓们的生活,过的比任何一个番邦都要好。 五千年的文明国度,处处领先外族。 “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大明之所以这么强盛,百姓之所以这么幸福。除了朱皇帝的雄才大略之外,还有一个幕后的高人指点,听说他姓秦隐居在某个山村。” “当支教老师。” “朱皇帝,和那位高人秦先生,强强联合,珠联璧合。” “两位都是天人,才有了大明今天的繁荣和强大。” …… “禀皇上。”御书房里,礼部尚书刘仲质前来见驾,“应天府有很多西洋人,想要永久居留大明,他们想要成为大明子民,拥有大明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