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科幻小说 - 天地任我行之二在线阅读 - 第363:不懂官场厚黑,强当官者下场凄惨

第363:不懂官场厚黑,强当官者下场凄惨

    上回讲到崇祯帝决定在全国大力发展“格致之学”,却打算归入到“鲁班门下”,并顺便网罗“科技人才”。

    武之望是明朝嘉靖年间生人,但至崇祯朝时,已经年过七旬了。其人生历经六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为官也历任四朝(万历朝进士),也算得上是大明朝真正的“元老重臣”了!

    武之望有两个特长,第一是在儒学上,他有很高的造诣。由于他是陕西人,也因此被人赞誉为“关中鸿儒”,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做个思想家、教育家或文学家,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他做官不懂变通,很吃亏。

    武之望的第二个特长,是在医学方面的造诣很高超,尤其擅长妇科医学,还专门著有《济阳纲目》、《济阴纲目》这两部医学名著,是一妥妥的著名医学家。但这对他的仕途没啥帮助,因为医官乃两码事!

    实际上,武之望的官途不算特别突出,但也没有太大波折,虽然曾因愤恨官场黑暗,而辞官归乡十多年,但凭借资历,至明末天启四年(西元1624年)时,他也能顺利做到了登莱巡抚(从二品)的位置上。

    此时的武之望已经72岁了,在古代社会里已算是高寿,完全可回家养老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但老当益壮的他,却一定要继续为官,或许他在研究儒学和医学之外,还有一颗继续攀登官场高峰的心,毕竟没进过内阁,就算是一种遗憾,所以他一把年纪了,也要硬撑着在明朝官场上继续打拼一阵子。

    这是个人理想,也无可厚非,可明末时期的登莱巡抚不好当,因为要监管皮岛驻军,参与辽东方面军事工作的,况且辽东在明朝中后期属于“山东省”管辖,这对于儒学家和医学家来说,确实是有些困难了。

    因此,他在登莱巡抚任上,跟明军驻皮岛的主帅毛文龙的关系处理得相当糟糕。双方对军事工作的理解无法苟同,而武之望在登莱巡抚任上的工作成绩,也完全没法跟其前任袁可立相比,只知道跟毛文龙互相弹劾,无法共事。也正因如此,武之望老头儿的登莱巡抚只当了一年零九个月,就被朝廷调离他处了。

    他被调到南京为官,任六部侍郎,属正三品,其实是降级使用,而且还是南京的六部,这算闲置了。

    对于武之望来说,这也没什么,反正一把年纪了,也该养老了,到天启六年时,他还一度因病乞休。

    但到了崇祯元年,崇祯皇帝要起用他。可是,已经高龄到76岁的他又坚决复出了,而且还被派到陕西当“三边总督”,也就是明朝时期专门督察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军务的“督抚大人”,算得上是“封疆大吏”。

    “三边总制”是明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名称,后改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像“三边总制”这类“督抚类”武官是没有具体品级的,担任的人的品级有多少,那是要看他带的其他“官衔”的品级来看,比如带“左都督”官职的,那么他就是“正一品”;若带“兵部尚书”衔的,就是“正二品”的官职了。

    崇祯朝的“三边总督”可不好当,因为后来所爆发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就是从陕西开始爆发的。

    而农民起义军中,很多早期领导人其实是“三边”的边军出身,因为“缺饷”闹兵变,然后干脆造反起义。

    武之望同样也没能解决边军缺饷的问题,甚至有野史说他参与了克扣军饷之事,但也存在疑点,毕竟七老八十,能活几年?他上任“三边总督”仅半年后,治下就闹出了“固原兵变”(“三边总督府”就在固原)。

    兵变后的明军士卒们,很轻易就转变成“流贼”,使陕西糜烂,而武之望对此却毫无解决办法和能力。

    于是,在“固原兵变”发生仅三个月后,感觉无法对朝廷交代的武之望便自杀身亡了,但死时已77岁高龄!如果武之望在70岁后,能够老老实实致仕,凭借其儒学和医学上的成就,其实他的人生应该很圆满。

    可惜,他为官的心思一点都不弱,终于让自己这样的科学家式的官员,被自己的固执搞得晚节不保。

    与武之望相比,孙元化也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人,但他一辈子在功名一途上仅止于举人,跟武之望的“二品大员”没法比。这不是他不够聪明也不愿学习,而是他的兴趣在别的科学技术上,对写八股文不感兴趣。

    简单说,孙元化如果出生在后世,那他就是一个文科成绩不怎么样,但理科成绩很好的技术型人才。

    按理说孙元化这种不专注于科举考试的人,其仕途毕竟难以一步步晋升,但因明朝后期情况特殊,反而让他官途不差,其人生的最后一个官职竟是“登莱巡抚”,以举人之身获得从“二品的”官位,相当厉害了!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专注的技术是“火器技术”,而专为战争而生。在明末,这样的人才值得被提拔。

    孙元化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学生,跟着徐光启信奉天主教,也跟着学习西式的科学知识。其所学的西式科学中,又以研发火器最为擅长,特别是研发和铸造“火炮”的技术在当时并不比西洋人差多少。

    明朝天启年间,在让整个大明朝振奋不已的“宁远大捷”中,明军赖以发威的武器便是摆在宁远城头上的十多门大炮和炮台,这就是按照孙元化的意见修筑和摆放的“红夷大炮”,即仿照葡萄牙人的重型火炮。

    崇祯三年,孙元化被人举荐,担任了“登莱巡抚”。在任上,他还组建了一支有20多个外国人(估计是葡萄牙人)参加的雇佣军,专门为辖下的军队担任炮手,以及帮助他研发火炮。这也是很有创意的举措。

    另外,他还抱着善意,接纳了从皮岛逃到登莱地区的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原毛文龙麾下的将领,让其在自己的麾下为将。没成想,他这一善意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还不如上任武之望。

    崇祯四年,在辽东地区,明朝和后金之间打响了“大凌河之战”,明朝因战事不利,从各地调派军队出关救援。孙元化也派出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先走陆路向西千里,再折返北上辽东参与此战。

    但是,孔有德等人率军行进到吴桥时,因和当地士绅发生了矛盾,一怒之下发动了兵变,竟造反了。

    孔有德等造反后,一路杀回登莱地区,孙元化应对不利,拒绝听从登莱总兵张可大正确的平叛意见,以至登莱明军大败,连自己都被俘虏了。对此,《明史?张可大传》中就有如下记载:

    “未行而孔有德反吴桥,东陷六城。可大急往剿,元化檄止之,不听......有德暮薄城。可大请击之,元化持抚议,不许。可大陈利害甚切,元化期明岁元日发兵合击。至期,元化兵不发......焘(张焘,据说也是一名火器专家)兵半降有德,遣归为内应。元化开门纳之,可大谏,不听。夜半贼至,城遂陷。”

    孙元化此前因羞愧而自杀未遂,但被俘虏后因之前曾收留孔有德等人算对其有恩,故孔有德并没有杀他,甚至还差点被孙元化说服,准备接受朝廷招抚。但是,孙元化的计划最终被巡按王道纯破坏,始终没能成功。王道纯也算是医学家,竟自己没有著作,但校检及整理过许多前人的医学著作,更懂官场厚黑。

    孔有德之乱被平定后,孙元化却要承担责任,于是被崇祯皇帝下令斩首。他恐怕到死都没想到自己收留的孔有德不仅带着自己部队跑去投降清朝,而且还带走自己积攒的火炮、炮手和铸造火炮的外国专家。

    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朝,孙元化的名气要比武之望大得多,因为他是研发火器的专家,在战乱年代要比搞医学的更为人熟知,而且“孔有德之乱”也比“固原兵变”危害更大,因为这让满清获得了“火器”上的优势。

    孔有德生于万历三十年(西元160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人,即今辽宁省盖州市人,原籍山东,原本为明末崇祯朝一边关将领,与同乡耿仲明过从甚密,且拜耿仲明为“义兄”,后来人们多以“孔耿”连称。

    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累升至参将。为毛文龙部将,实际上被毛文龙收为“养孙”,赐名“永诗”。他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于在贵为清朝藩王后依然“每言(毛)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因毛文龙冒领粮饷,巨额行贿,军纪涣散,不尊号令被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所杀,故恨明朝。

    当初,毛文龙死后,孔有德与耿仲明等人来投奔孙元化,却于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投降满清。崇祯九年(西元1636年),接受满清朝廷册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

    “八旗汉军”成立时,孔有德被编入“汉军正红旗”。入关后,孔有德随满清“豫亲王”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并镇压了江南各地抗清斗争。顺治三年(西元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从此,孔有德开始单独统兵并占领了湖南地区,但在进攻广西桂林时却被南明将领瞿式耜等联合率军打败。

    顺治五年(西元1648年)六月,孔有德至武昌候旨换防,其间金声桓、李成栋反清,各地清军向孔有德求救,孔有德却不发一兵一卒。孔有德班师回京后,南方局势趋于稳定,清廷又打算调“三顺王”南征。

    起初,清廷以孔有德守福建,尚可喜平广西,但尚可喜认为广西地处偏僻,情况复杂,有意推辞。这时,孔有德“毅然以粤西为请”,于是清廷予以批准,改封他为“定南王”,率军二万出征广西,并携家镇守。

    顺治七年(西元1650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军攻破桂林,并俘虏了南明重臣张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这时,孔有德住进了“靖江王府”,并将其改为“定南王府”,从此打算在广西养老,享受生活。

    起初,孔有德对待这些被俘虏南明遗老还敬如座上宾,但后来因截获瞿式耜暗约焦琏攻城的密檄后,便将瞿、张二人处死于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而“靖江王”朱亨歅则在西门外的民房中被孔有德命人缢死。

    孔有德在随后一年时间中,几乎占领了广西全境。顺治九年(西元1652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率东路军收复湖南大部,并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同年六月,清朝“定南王”孔有德亲自率军前往桂北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但是,南明军却以象阵大破清军,不仅取得“严关之战”的胜利,而且还穷追不舍继续打。

    孔有德狼狈奔回桂林,并下令紧闭城门,惶惶不可终日。随后,南明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至七月初四,南明军登云梯攻城,而孔有德额头已中一箭,自知走投无路,便令其妻妾们上吊自杀。

    也有人说孔有德担心自己的妻妾们会在自己死后被南明军霸占凌辱而失节,让自己“戴绿帽子”,于是便拔剑能将妻妾们都亲手杀死了,然后自己在王府中纵火,并北向再拜清廷,最后自刎而死,也不投降。

    其子孔廷训在逃跑过程中被明军俘获,仅有一女孔四贞成功逃脱。清朝顺治帝听说了孔有德的死讯后,赐谥号“武壮”。两年后,其女孔四贞奉其父遗骸还京,而顺治帝则命“三品”以上大臣郊迎,给予厚葬。

    孔有德之子孔廷训在顺治十五年(西元1659年)被南明李定国下令处斩,导致孔有德绝嗣。其女孔四贞则被清朝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受封“和硕格格”。由于孔四贞出身将门,随父军中,导致从小性情刚烈。

    后来,她以“大清公主”身份下嫁给孙延龄后,在丈夫面前趾高气扬,令丈夫心生怨怼。但孙延龄心机颇深,最初对孔四贞百般恭敬,而孔四贞在得到“爱情滋润”后遂为他在宫廷游说,更让孙延龄得宠朝中。

    康熙四年(西元1665年),孙延龄怂恿孔四贞请求朝廷准许他们“就食广西”,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

    后来,孙延龄夫妇举家南下,但“山高皇帝远”。于是,孙延龄便渐次排挤了孔四贞,夫妻感情恶化。

    “三藩之乱”爆发后,孙延龄首鼠两端,终被吴世琮所杀。后来,吴三桂把孔四贞接到云南,以为他笼络原定南王的部属,但事实上却形同软禁,因为孔四贞思想太简单,丝毫没有一点厚脸心黑的官场属性。

    孔四贞被迫待在昆明八年,直到“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她才得以辗转返回京师,但晚景却非常凄凉。

    传说孔四贞死后葬在今北京的“公主坟”,于是该地乃因此得名。但终归道听途说,已考证此说不实。

    言归正传,孙元化的人生结局跟武之望的也大同小异,因为他们不擅长工于心计,甚至做不到厚脸心黑,几乎完全不懂“官场变通”,即便在搞科学技术方面很牛,但在官场危机到来时束手无策,注定凄惨。

    孙元化被杀时只有51岁,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算是年富力强的年龄,却死得相当可惜。以上是两位明末时期比较著名的科学家式的官员,做官把自己作死的基本情况,却远不如孔有德、孙延龄等厚黑高手。

    还有如宋应星、方以智这样的科学家类型的明朝官员,好不容易挨到晚年,干脆老老实实离开官场,甚至不愿在清朝做官,只做一心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人生结局虽也在郁闷中度过,但至少能有个善终。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