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王粲
书迷正在阅读:凌天战尊、命之途、修仙:从四名长生仙贴身指导开始、魏虎、夺皇权!持天令!倾城嫡女杀疯了、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修行手册、虐文女主回归后她飒爆了、全球尸化:我在末世打造最强魔宗、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密林的枝叶映射下点点斑驳,洒在林荫小道里。 襄阳背靠岘山,不过城池离山峦还有一段距离,道路两侧田园无数,有村庄栖息,顺着进山的小道向南走,隐约就能见到前方的山道上立着一块木质牌楼,上面写着岘山书院。 从前年开始,刘表就在荆州开设学院,招纳名士、大儒以及儒生入读,如今书院已经有三百余人,聚集了不少有才能的人。 驴车缓缓驶入岘山,来到山门脚下,刘表派来的引路者带着他们顺台阶而上。 穿过上百道台阶,前方就出现了一栋巨大的宅院,宅院仿佛一处庄园,周围用围墙圈起来,大门敞开,隐约还能够看到里面有人在走动。 邓洪与沈晨踏入了书院里,入眼先是看到一个巨大的庭院,夏日蝉鸣,院落内绿茵遮天,周围建筑飞檐斗拱,回廊亭阁,有一颗数百年的老榕树矗立在院子里,林木葳蕤,枝条垂落。 等过了庭院之后,前面就到了一间课堂。路过期间,能够看到里面人影攒动,里面的学生从十多岁到三十岁不等,一个个摇头晃脑,背诵着经文,琅琅上口。 再往里面去,还能见到另外几個教室。不过总体来看学生并不多,每个教室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与刘表描述的三百余人好像有差距。 不过沈晨倒是知道汉朝的学校并不是强制上课,也没有什么点名制度,学生们来读书全凭自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甚至很多家底比较厚实的世家大族,根本不会把子弟送到书院。 因为他们自己就有家学。 比如诸葛玄就没有把诸葛亮送来这里读书,而是整天让他宅在家里,下班后由诸葛玄自己教导。 还有庞德公的子弟庞统庞山民等人,都是跟随庞德公。 其他各世家弟子也皆有典藏。 这些典藏的书籍都非常珍贵,因为很多都是西汉大儒注视,如《孟氏易》《欧阳尚书》这种,甚至不少都是流传下来的珍品而非手抄本。 所以大部分世家子弟不会来这种书院,来的基本上都是平民或者寒门以及没有家学的豪强子弟。 当然。 这里面的平民寒门并不是指家里没钱的人。 而是指有钱但没有学习渠道的人。 比如襄阳城内小有家资的商人、富农、小地主一类。 真正的贫民子弟即便是有上进之心,想来书院学习,也几乎不可能。 不是刘表不收,而是大多数贫民为了生活就已经不易。 几岁大的孩子刚刚到四五岁就要去放牛羊、斩猪草、挖野草、下河摸鱼虾以及干家务。 等再大一些就得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别说读书,就连片刻清闲都做不到。 沈晨能够读书一是因为家里算是富农阶级,有一定田地。 二是因为宗族有一些书籍和几个长辈领路。 不然除非是专门学习汉代儒家经典的国学专业,否则即便是穿越到汉代,凭借着一知半解,也几乎不可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穿过前面几个庭院,就到了中庭,中庭里的院子面积很大,差不多有两个篮球场大小,里面密密麻麻晒满了竹简。 竹简放久了容易生虫,所以必须时常拿出来晒晒。 站在院子门口看这些用竹简铺成的地板还是非常壮阔,宛如一片知识大海。 但谁又知道,这么多竹简,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上千公斤的重量,承载的文字,却可能还不如十几本书。 这就是因为汉代的普通人攫取知识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呀。 书简周围有两个人。 一个看起来大概四十上下的中年人跪坐在院子里的席上,正一遍一遍地检查每一份竹简。 还有一个二十多岁,个子非常矮小的年轻人在把中年人检查过的竹简整齐地铺在地上。 领路者是刘表派来的州牧府奴仆,隔着竹简海洋对着院子里的那位中年人拱手喊道:“仲子先生。” 宋忠抬起头,眼睛微微眯着,由于常年看书,导致有些近视,问道:“是谁?” “我是成止,刘使君府上的奴仆。” “哦,什么事?” “使君送了位小郎来书院读书,说是去年就跟先生说过这件事了。” “是这样吗?” 宋忠扭头看向一旁的年轻人。 虽然才四十来岁,但宋忠记性差了许多。 年轻人想了想道:“是有这么一回事,当时说是很聪慧的孩子,想先生收为学生。” 宋忠就道:“好吧,让他进来。” 邓洪推了推沈晨,沈晨颇为无奈地看了眼满地书海,只能勉强找了个缝隙满满地挪过去。 前面的宋忠和那个年轻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似乎生怕他踩到竹简上。 好在虽然竹简海洋密集,但沈晨今年刚到九岁,身体比较矮小,几乎是惦着脚尖从各路竹简当中缓慢穿插到了对面。 来到宋忠面前,拱手说道:“襄贲沈晨,见过仲子先生。” 宋忠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还没有说什么,旁边的年轻人就笑着说道:“恭喜仲子先生,以后我就清闲了。” “小孩子懂什么,得教才行。” 宋忠摇摇头:“还得辛苦仲宣几日,等他熟悉之后,就好了。” 那个叫仲宣的年轻人苦笑了声,眼中似乎对宋忠的话颇有些无奈,但没办法,谁让他身材最为矮小呢? 何况这些视如珍宝的竹简在他们眼中也确实是珍宝,所以必须细心照料,可不能乱来。 想到这里,年轻人就向沈晨招招手,问道:“你读过书吗?” 沈晨认真答道:“读过几本。” “有哪些?” “《论语》《周易》以及一部分残缺的《左传》《春秋》。” “认识字?” “认识。” “那好,你去把那卷书拿来。” 年轻人指着不远处地上。 沈晨就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书卷起来,走到年轻人身边。 “会读吗?” 年轻人问? 沈晨便打开来看。 汉代的文字书写方式是隶书。 不过很多古籍都由秦代的大篆和小篆写成,阅读比较困难。 沈晨拿的这本就是小篆所写的古籍,跟甲骨文似的,只能摇摇头道:“看不懂,我看得懂楷书和隶书。” 年轻人就更加无奈地看向宋忠。 宋忠笑了笑说道:“今天你刚入学,还得从基础教起,先去后院寻个住处,文则,文则。” 喊话声中,从里屋又走出个大概三十上下的儒生,问道:“怎么了仲子先生。” “带这孩子去后院安置住下吧。” “好。” 那个叫文则的便向沈晨招招手:“过来。” 沈晨回头看了眼邓洪,邓洪亦向他挥挥手,示意让他跟过去,便转身向着屋子方向走去。 等他走后,邓洪向着宋忠拱手一礼,也离开了。 宋忠把手里的竹简放下,问那年轻人道:“仲宣,这孩子你怎么看?” 年轻人笑道:“挺奇怪的,看得懂隶书很正常,但楷书可没有什么典籍书写,为什么他会知道呢?” 楷书在汉末确实存在,但流行时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说,书本的书写格式流行楷书,需要再过几十年之后。 在目前这个时间段,公元195年,流传下来的全部书籍,大部分都由大篆、小篆、隶书等秦汉流行文字所写,也有小部分六国文字遗留的典籍。 所以楷书的书写虽然要比隶书看起来更简单舒适,但市面上的书籍没有楷书体。就相当于在后世所有人都认识正楷字,可你却认识没有人书写的甲骨文一样令人奇怪。 宋忠想了想道:“刘使君说这孩子很聪慧,是个天才神童,楷书比隶书还好认,想必是在哪里见过吧。” “也许吧。” 年轻人点点头:“不过才九岁就说是熟读《论语》《周易》,我怎么有点不信呢?” 宋忠笑道:“信不信明天再说,今天先把这些书晒好了。” 年轻人苦涩道:“好吧。” 说着又埋头苦干了起来,这些书籍都是宝贝,放在外面不知道多少人哄抢,要是被虫子蛀坏了,别说宋夫子得气死,就连他都得心疼好几宿。 那边沈晨跟着那个叫文则的人进了后院,沿途过了几道回廊拱门,又经过了后厅,进入了一道长长的回廊。 路上他对文则这个名字很好奇,问道:“小子名叫沈晨,请问您是文先生吗?” 于禁好像就字文则。 那人回答道:“我不姓文,我叫潘范,字文则,你叫我潘先生就行。” “潘先生。” 沈晨应了一声,又问道:“刚才院子里的两位先生一位是仲子先生,另外一位呢?” 潘范笑道:“他是王粲,山阳王氏听说过吗?” 他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沈晨颇为惊讶。 建安七子是指文学上的成就,其中王粲的诗就是一绝。 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就认为王粲是建安七子当中诗赋冠冕,可见其学识。 虽然他们不像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是当时最耀眼的明星。 但在文学上他们的造诣便是公认的强者。 所以今日能够进岘山书院,跟随王粲宋忠等名士学习文化的话,对于沈晨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wap. /93/93590/2063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