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1850再造中华在线阅读 - 第303章 破击象兵

第303章 破击象兵

    战象越来越近,那庞大的身躯、凄厉的嘶鸣、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一向勇猛无畏的王玉宝连长,也生出了一丝寒意。

    他回头看了下大部队,那边似乎并没有派出援军。团长冯子材说过,部队初入敌境,情况不熟,尖刀连遇到越军后,不必与之死战,可边战边退,为大部队争取到反应时间即可。

    虽然团长有言在先,王玉宝仍然心有不甘,决心与越军的象兵缠斗一番。这可是东路军进入越南之后的第一仗,可不能搞砸了,坏了部队的士气。

    况且,战象来势汹汹,尖刀连必须拖住他们,为团长布置防御赢得时间。

    王玉宝思考已定,待战象进入射程,大吼一声:“一班,开火!”

    一班最为精锐,装备有八支德莱赛步枪。八发子弹射到战象身上,越军的战象竟然毫发无损,继续向前冲锋。

    王玉宝做土司兵时,曾经为土司捕捉过野象。野象是群体性动物,通常生活在一起。土司兵习惯使用火枪惊扰象群,再拿落单的野象下手。

    广西、云南一带的野象,一见到火把,一听到枪声,往往吓得四处惊散。

    但实际上,大象皮糙肉厚,普通子弹根本伤不了它。越军的战象经过严格训练,不怕火光和枪声。尽管有大象已经中弹,却依然向前蛮冲。

    二班的火枪以洋枪为主,三班的火枪以自造的土枪为主,更伤不了战象。

    王玉宝见状,命道:“火枪手瞄准战象上的象兵射击。二排、三排准备,准备大刀,专砍大象的鼻子。”

    象兵骑在大象上居高临下,又有盾牌防护,六连火枪手很难伤到他们。而以大刀砍大象的鼻子,更是异常凶险,弄不好就要被战象踩成肉饼。

    幸而王玉宝一向身先士卒,在连队有着很高的威信。而六连作为尖刀连,是精锐中的精锐,连长挺身在前,士兵自无后退的道理。

    眼见火枪伤不到战象,也伤不到象兵,王玉宝大喝一声:“火枪排停止射击,往左右山上撤,抢占至高点。没我的命令,不准后撤!二排、三排准备大刀、藤牌,迎战象兵!”

    王玉宝出身于土司兵,尖刀六连同样有很多土司兵。当年步兵二师还是步兵二团,在东征前发动西征,征服镇安府、泗城府、思恩府等土司故地,收降了许多土司兵。

    这些土司兵吃苦耐劳,翻山涉水而不累,英勇善战,慨然赴死而不怕。

    眼前战象袭来,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按照《步兵战术》,成防守队形,三五人一组,准备迎战象兵。

    还有三四十米远时,越军象兵发起攻击,从象背上抛掷长矛。这种长矛皆用竹子削成,轻便、尖锐。在飞奔的战象的助力下,长矛也显得格外凌厉,呼啸而至。

    立马就有士兵避让不及,被长矛刺穿身体,当场毙命。

    两军尚未接战,同袍先死。王玉宝恨得牙痒痒,把心一横,喝道:“他娘的,欺负到我们六连头上了。都有,跟我上,注意防备长矛!”

    说罢,王玉宝带头向象兵冲去。此举大出越军意料,越军使用战象打仗,敌军一般只能被动接仗,能稳住阵脚就不错了,鲜有敌军敢主动向前迎击的。

    这样一跑,反而使越军象兵乱了阵脚。象兵停了下来,改用勾挠和尖刀六连周旋。

    越南的象兵仍用冷兵器做武器,远战则抛长矛,近战而用勾挠。这种勾挠很长,象兵用它勾住敌军,创伤敌军。然后,训练有素的战象配合紧密,用脚踩踏敌军。

    只有那些最驯服的战象,最精锐的象兵,才会把火炮驮上象背,在象背上开炮。所幸这批象兵只是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并没有这种“大炮象兵”。

    在战象面前,精锐的土司兵也不是对手。六连损失了十几个兄弟,却只砍伤了两头战象。

    象兵也发现了蹊跷,发觉六连并非敌军主力。为首的越军小将发出命令,让象兵放弃与六连的战斗,打头向敌军主力发起冲锋。而六连,则交给象兵背后的越军步兵。

    越军步兵黑压压的,足有上千号人,六连绝非对手。

    好汉不吃眼前亏,王玉宝一声凄厉的唿哨,示意大家撤退。不过,他耻于后撤,也知道人跑不过大象。

    大象看起来很笨重,其实跑起来相当快,每小时可跑五十公里。除此之外,大象还会游泳,每小时可游两到三公里,可以连续游五六个小时。

    越军的战象经过专门的训练,追击步兵更不在话下。

    好在步兵六连多土司兵,连长王玉宝又严格施训,官兵擅长跋山涉水。王玉宝便带着六连,向两旁的山岭攀爬。

    就在尖刀连与象兵缠斗时,后面的步兵三团主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古时,北方中原王朝对付象兵,多用战车阻挡战象,再用劲驽射击战象。同时,再辅之以火把、狮皮,庶几有击败象兵的希望。

    镇南关以南都是崇山峻岭,不便携带战车。而劲驽体积庞大,携带不便,自清初起便逐渐被火器淘汰。

    普通火枪对战象杀伤力有限,要对付战象,唯有火炮。

    革命军已经装备起了迫击炮,口径40mm,定名为“1852式40mm迫击炮”。迫击炮渊源于臼炮,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火炮,以身管短粗、可曲射炮弹著称。

    满清早期亦曾大量装备臼炮,名为“威远将军炮”。清初时,威远将军炮可发射开花弹,在对噶尔丹的灭国之战中发挥过突出作用。

    但后来,满清把开花弹、威远将军炮视为不传之秘,规定只有八旗兵可以使用开花弹、威远将军炮。八旗兵堕落后,这种开花弹技术、臼炮技术也相继失传。

    相比于榴弹炮,迫击炮的结构就简单多了,很容易制造出来。革命军的40mm迫击炮极为轻便,总重量不到一百公斤,可以拆分成炮筒、底座和支架三个部分,三个步兵就能背负前进。

    在越北这种山地行军,转运大炮极为困难。倒是这种40mm迫击炮,便于携带,是步兵山地战的不二之选。其有效射程可达500米,虽然比不上榴弹炮,对山地战来说也够用了。

    革命军陆军崇尚两样东西:勇敢、火力。对于越军的象兵来说,革命军的勇敢精神或许微不足道,但40mm的迫击炮炮弹再配上开花弹,够他们喝一壶了。

    眼见越军的战象呼啸而至,冯子材稳住阵脚,待战象进入迫击炮的射程,当即大喝一声:“开炮!”

    全团十八门迫击炮,一齐开火,把炮弹向战象倾泻而去。开花弹着弹瞬间,引信引爆弹体内的无烟火药。弹体炸裂成数十个弹片,四散迸射,宛如死亡的雨点,佛挡杀佛、神挡杀神。

    越军的战象可以抵挡火枪的子弹,却根本抵挡不了迫击炮的炮弹。

    而迫击炮与榴弹炮不同,迫击炮射程虽短,射速极快。炮手只需从炮口装入炮弹,炮弹靠重力落于炮膛尾部,击发底火,引爆炮弹底部的装药,即可将炮弹驱动出膛。

    一旦炮弹出膛,炮手无需停留,可以继续装弹,发射。因此,迫击炮的射速极快。十八门迫击炮同时发炮,比一百门土炮火力还要密集。

    在迫击炮的打击下,越军战象纷纷倒毙。最后,还剩三头幸存的战象。象兵不屈不挠,继续向东路军阵地冲击,试图以最后的余力,冲垮敌军。

    冯子材不慌不忙,集中了一个火枪连的火力,集火射击敌军三头残余的战象。火枪子弹虽然伤不着战象,却能打疼战象,让他们饱受皮肉之苦。

    越军象兵也真是勇敢,只剩三头大象,又经过火枪子弹的“洗礼”,仍然不肯撤退,摇摇晃晃地向阵地冲来。

    早有一连官兵磨刀霍霍,不等战象靠近,就冲向前去,使用大刀猛砍大象的鼻子。这三头大象已是强弩之末,也最终倒毙在东路军阵前。

    越军火器不多,装备较为落后。二十头战象全军覆没,剩下的步兵也没了斗志。冯子材挥旗下令,全团出击,迎战越军步兵。

    没有了战象的越军,就像没有了武器的士兵,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王玉宝也乘机从背后发起反攻,与主力前后夹击,杀得越军尸横遍野,狼狈逃回同登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