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盛唐小女官在线阅读 - 盛唐小女官 第69节

盛唐小女官 第69节

    官员们不管是被贬谪到南方还是从江汉入京都得从这里走,所以时人把这条贯通南北的道路称为“名利路”。

    后来韩愈写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说的就是蓝田关。

    他当时正是要从长安出发前去远在岭南的潮州。

    所以他们蓝田县的接待任务还是很重的,需要的正是三娘这样的社交人才。

    听上一辈的人说,当年有参与谋反事件的犯官路过蓝田驿,他们还要承担贯彻赐死圣旨的重要责任。

    反正吧,蓝田县可不是什么清闲的地方,既然三娘有本事那就要发挥出来才行。

    县衙其余四位县官给出了这样的态度,三娘算是正式被同僚们接受了。

    入职过程非常顺利!

    这对于初到任上的新人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她当晚就给家里写了信报平安,好叫家里人能安心。

    第81章

    翌日一早, 三娘清清爽爽地醒来,丝毫没受昨晚的酒局困扰。她喝酒向来是不醉的,这一点已经经过了贺知章这个陈年饮酒爱好者的验证。

    作为新官上任的第一天, 三娘先去与另一位县尉商量分工。

    畿县这种要紧地方,县官基本都是满员的,进士们也愿意捏着鼻子过来锻炼锻炼。像岭南之类的偏远地区, 衣冠士流不愿意去,经常十几二十年都阙员难补。

    蓝田县的另一位县尉也不是寻常出身,他是以祖荫授的官,且人家祖上可不简单, 竟是梁国公狄仁杰的孙子!

    狄仁杰那什么人?

    狄仁杰那可是配享太庙的存在。

    县尉虽不是什么大官, 可即便是李唐皇室之后,隔了几代以后基本都快和平民无异了, 这位狄县尉还能吃点祖荫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每一代孩子都不少, 全给荫官也不实际。

    狄县尉自己也争气,他是明法科出身, 虽不如进士科稀罕, 但好歹也是靠自己考了个出身,这才能靠着狄梁公的遗泽抢到畿县的肥差。

    反正吧,小小县衙个个来历都不简单。抢得到热门岗位的,谁家往上数几代没个牛人?

    狄县尉学法的,比起往外跑更喜欢研究卷宗,前头都是另一个县尉负责处理外务, 如今来了个女孩儿,他就有点纠结了:总不能把脏活累活都推给一个女娃娃干吧?

    三娘得知狄县尉以前都是负责待在县衙写记录, 立刻来了兴致:“那我们先照旧,我接手上任县尉留下的事。”

    狄县尉对此没什么意见。

    三娘和狄县尉商量好了, 便去清点底下的人手。

    越是天子脚下,越是得关注治安问题,要不然有贵人路过看到你这乱糟糟的,随便和圣人说上几句,你可就要遭殃了。

    县尉手底下的人还真不少,不仅有负责出去外头拘捕贼盗的不良人,还有不少负责处理日常琐事的小吏。

    这些小吏都是在当地征调来干活的,属于劳役的一种,但也只有那些有门路的人才能抢到这样的好差事,别的男丁被官府征调基本都得去修桥铺路挖河道,哪能这么轻松!

    三娘最先见到的就是县衙里一些老于世故的县吏。

    都说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县吏就属于“现管”。

    她只询问了县吏们一些寻常问题,便让他们把县中鳏寡孤独以及耋耄老人的名册拿给她瞧瞧。

    以前县官不好单独登门慰问寡妇、孤女、耋耄老妇,她一个女孩儿倒是不拘这个,可以先从这方面展开基层工作。

    三娘这个要求不算太过分,底下的人很快便听命忙碌起来。

    当然,也有人私下去请示崔县令。

    其实是想摸清新来的县尉和县令关系如何。

    “明府看可要依郭少府的意思来办?”负责来试探的县吏小心询问。

    别看县官品阶不高,底下的人称呼起来可是十分尊敬的,遇到县令便称“明府”,遇到县尉便称“少府”,搁谁听了不觉得是个大人物!

    事实上对地方上的百姓来说,县官也确实是大人物了,许多人兴许一辈子都登不了县官的门、见不了县官的面。

    崔县令出身奇高,自然不会为了县衙这点小权计较来计较去。他笑着说道:“常去看望鳏寡孤独就是我们该做的,你们郭少府刚赴任就这般有干劲,你们可得全力配合才是。”

    县吏都是人精,一看崔县令这态度就知道他们这位郭少府来头也不小,崔县令也不打算和她起矛盾。

    说的也是,郭少府要没点背景和能耐,哪可能被安排到蓝田县来?

    不提年龄、不提性别,光是这刚释褐就当畿县尉的殊荣就鲜少有人能比肩。

    要知道连颜真卿都是当过一年出头的校书郎的,严格点来算醴泉县尉是颜真卿释褐后的第二任官职了。

    都是在京畿混出了头的聪明人,县吏们最擅长的就是看人下菜,摸清三娘与崔县令他们的关系以后便把三娘要的名单整理出来了。

    这些都是登记在案的东西,搜集起来倒不难。

    县吏老郑负责把名单拿给三娘。

    结果他找到三娘的时候,瞧见一排身着劲装的不良人在那接受新县尉检阅。

    为首的那个不仅长得高大俊朗,还穿着一身锦衣华服,一看便知他不是寻常出身!

    老郑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些不良人很多都是熟面孔,正是他们县衙的人。没想到换了身衣裳,看起来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这些衣裳还是萧戡当初接手进士团后定制的,当时多做了许多套,今儿正好让这些人穿上。

    比之官袍上相对比较统一的颜色,百姓们的日常穿搭主打一个花里胡哨,什么颜色都能凑一起来个撞色。

    只要不胆大包天地跟皇帝抢颜色,在染色方面是没什么避忌的。

    这就给了萧戡充足的发挥空间,他整的这套劲装可是曾经风靡整个曲江的。

    猫猫狗狗见了都要多看几眼!

    县吏老郑看了也是震惊不已。

    他们这位郭少府才刚来,就已经把不良人给接手了?

    三娘见了老郑,态度十分温和。她拿过对方拿出来的名册从头翻到尾,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记了个七七八八,便把名册还了回去,顺嘴问道:“这名册是你做的?”

    老郑闻言忙说道:“不敢欺瞒少府,这是小的孙女做的,她读了些书,会写字,时常跟在我身边帮我写这些籍册。”

    他这个聪慧伶俐的好孙女可是让他在崔县令面前大大地涨了脸,这两年安排他办了不少要紧差使。

    三娘听后来了兴趣,倾身向前询问老郑:“你孙女会骑马吗?”

    “会的。”老郑忙答道。

    “那正好,你让你孙女过来一趟,看她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出去走走。”三娘含笑吩咐。

    老郑的孙女很快过来了,她叫郑莹,今年也才十六岁,不过按照时人的婚俗,她这个年纪很多都结婚生子了,她却还是作少女打扮。

    说是少女打扮也不太恰当,她穿着一身皂吏常穿的青衣,这身衣裳虽少了几分少女的明媚,却十分便于行动,要骑马出行都不必再换衣裳的。

    三娘看到郑莹后目光熠熠发亮。

    是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娘子!

    三娘招呼郑莹坐下与自己说话。

    郑莹得知三娘准备去走访名册上的鳏寡孤独与耋耄老人,需要自己随行做记录,面上满是欢喜之色。

    她是有心想接自己祖父班的,可是不管是家中叔伯还是同宗表兄弟都对此嗤之以鼻。

    他们虽然不识多少字也不会算几个数,但是他们有一项极大的优势——

    他们是男丁。

    只有男丁才有资格接祖父的班。

    她一个女孩子迟早是要嫁人的,且从前也没有女子接这种肥差的先例,所以即便是很疼爱她的祖父也从没考虑过推荐她入县衙接班。

    得知三娘高中进士、还要来她们蓝田县的时候,郑莹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她知道以自己的出身不可能像三娘这样参加科举,只要三娘愿意给她一个县吏的位置她就满足了!

    郑莹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城里的我都知道在哪里,城外的路我也会走,就是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户。”

    三娘听郑莹这么说,更觉自己才来第一天就捡到个宝贝。她露出开怀的笑容,拉着郑莹的手说道:“那我们今儿先在城里走一走,明儿再出城去。”

    至于走访完以后下一步要做什么,那得等走访完以后再说。

    两个小姑娘当即凑一块商量起接下来的环县城走访路线来。

    老郑在旁边干站着,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孙女得了他们这位郭少府的赏识,应该是……应该是好事吧?

    第82章

    三娘前脚出门, 其他人也知晓三娘把郑莹讨到身边的事。

    众人倒是没太大反应,人三娘本来就是个女孩儿,身边要个女县吏跟着挺正常的, 她身边要全是男的才奇怪。何况郑莹还是个熟手,肯定能帮上三娘不少忙。

    三娘也没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既然当了县尉, 她就干县尉该干的活,不能白白被人喊一声“郭少府”。

    一般来说县令会定时慰问县中的鳏寡孤独,年纪太小以及年纪太大的得送点粮油米面之类的物资,处于婚嫁年龄(男子二十以上、女子十五以上)的得统统登记造册定期举办官方相亲大会。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人力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上头给县官的考核指标除了规定的赋税徭役以外就是看你县里的人口了。

    积极提高生育率嘛,不寒碜!

    三娘在城中走访了几家, 问题都不大。毕竟这些人都在县城里略有薄产, 虽称不上大富大贵,在百姓之中还算家底丰厚的类型。

    时人和离与再嫁都还挺稀松平常, 真正丧夫寡居的寡妇并不算太多。

    即使她们自己还没这个想法, 县衙的官媒那边也会时不时拉出一溜壮汉询问她们有没有改嫁意向。

    要是已经走出丧夫之痛的话,她们这日子其实过得还算精彩。

    三娘反而从她们嘴里听到不少同里的事情,很多结婚生子没几年的妇人因为丈夫从军去了,很多都是三五年见不着丈夫的面,日子过得不是寡妇胜似寡妇。

    这一点三娘此前其实在读到王昌龄那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及李白那首“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她就了解过了,只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感觉又与读诗时大不相同。

    这些女子一边独自抚育儿女、奉养老人, 一边惦念着远在边关保家卫国的丈夫,心里的煎熬哪里是旁人能体会的。

    偏偏圣人热爱开疆拓土、朝廷连年对外征战, 各地不得不一茬一茬地往边关送人,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必须独守空房。

    可不就过得比寡妇还寡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