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在线阅读 - 第1510章

第1510章

    她找位置坐下之后,旁边座位有一个正在看报纸的老人,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

    他背对女孩,用报纸遮住半张脸,低声问道:“今天的结果怎么样?”

    女孩说道:“我已经见到你说的那个人了,可是他根本没搭理我。”

    “怎么了?”

    “今天太丢人了。”女孩先讲了她努力制造的偶遇,“那人反应太快,居然让我直接摔倒了地上。”

    老人问道:“然后呢?”

    女孩说道:“然后,然后周围的人帮我扶了起来。”

    老人问:“那人就没什么反应。”

    女孩喝了一口咖啡,“有,帮我收拾了画,然后还给我。然后,我没有办法和他搭话,只能表示了感谢,继续去展厅。”

    她把后面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一直说到自己眼睁睁看着沈瑜离开,也没能再次搭上话。

    老人沉默片刻,问道:“是不是你演的太过,引起了他的警惕。”

    女孩:“怎么可能?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表达抱有起码的同情,而这个家伙好像完全不懂怜香惜玉。”

    老人:“他有没有说,对你的画作感兴趣?”

    女孩:“没有。那个画廊的经理,根本就是在应付我,想快点儿打发我走。”

    老人说:“据我打听到的消息,他们已经与几个年轻画家签约。他们的标准是什么?也许,是你的容貌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

    女孩翻了个白眼,嘟囔一句:“现在怎么办?再找机会试一次?”

    老人说道:“我安排好,会通知你的。”

    老人站起来,结账离开。这位老人又矮又胖,走路速度缓慢。

    他慢悠悠的走进一家书店,挑了一本儿书,寻找阅读座位。

    店中大多数的位置上,都已经有了顾客。他来到一个双人位置旁,向已经坐在那里的顾客问道:“我可以在这里坐下吗?”

    那人放下书籍,说道:“当然可以,请坐。”说话的人,正是那位克罗艾女士。

    老人坐下之后,发觉两个人挑选的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于是,开始小声讨论起这位作者。

    他们的话语中,偶尔夹杂着一些题外话,但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两人聊了一会儿之后,胖胖的老人家决定买下书籍,向克洛艾告辞,结账离开。

    过了一会儿,克洛艾站起来离开书店。

    他们旁边的一个顾客,跟着离开书店,走到了街对面,钻进一辆车。

    车子后排座上,一个人正拿着望远镜,观察克洛艾。如果沈瑜在这里,就会认出,拿着望远镜的人,是他刚认识不久的休伯特。

    来人向休伯特汇报了自己收集的信息,迅速离开。

    休伯特也指挥司机,驾车离开。

    富苏拍卖行。

    沈瑜已经和几个买家见过面,分别用三万欧买下了查尔斯·菲利格的作品;用46万欧,买下了阿尔佛雷德芒宁斯的作品;用2万欧保罗·塞萨尔·赫卢的一副油画。

    但是,在购买1925年的座钟时,出了意外。卖家可能发现沈瑜真的想要购买,所以,直接开出了八万欧的价格,而且,不肯降价。

    沈瑜觉得,这个价格,再加上各种手续和税费,已经无利可图,立刻停止私洽。

    卖家虽然对沈瑜的果断放弃有些意外,但是,还是坚持,座钟到了拍卖的时候,会卖出更好的价格。

    沈瑜只能表示祝福。

    至此,他看好的古玩中,还有一件清代的青花烛台,等待和卖家私洽。

    等待卖家赶来的时间里,他再次观察烛台。这件烛台高25.5cm分段烧造,拼接组装而成,有大中小3层圆盘,分别是灯盏托盘,中层蜡盘和底层托盘。中间以线条起伏、富于变化的3截圆柱相贯联,器型线条起伏收放多次,使这件器物极富韵律节奏之美。

    烛台以青花描绘纹饰,自顶盘内的如意云纹起,有连珠、卷草、缨络、贯套花卉、忍冬、落花流水、缠枝莲、什锦花卉等十余层纹饰,是一件精心设计、工艺考究的官窑力作。这种分层拼装,曲线多变、纹饰超过十几层的工艺风格,令人联想起唐英于乾隆五、六年制作的青花五供中的花觚。烛台青花发色沉着,胎釉质密,尚有雍正遗风。

    沈瑜曾经见过在烛台底部双圈内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的烛台。

    但是,眼前这件烛台,没有款识。

    拍卖行的几位鉴定师,因为找不到明确的证据,只能把这件烛台定为清中期的青花烛台。

    沈瑜倒是觉得,这有可能是乾隆官窑落款方式尚未定型的一个例证。

    他观察烛台的时候,回忆起《清档》乾隆纪事有记载:二月初九日,太监胡世杰将青白花书灯一件、御笔诗一首,交唐英照此款式并蜡盘里的字样,先烧几件送来,其字并图书,据按青花白地一色烧造”。

    因此,沈瑜猜测,眼前看到的这件瓷器,有可能是《清档》中这批“青白花书灯”的一件,为乾隆亲自创意,太监胡世杰送交,唐英奉旨督造,再送入宫中供乾隆御用的一件“唐窑”名品。

    此烛台清代本名应为“书灯”,是一种文房器具,与乾隆瓷制五供中的烛台的功用、造型均不相同,后者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蜡台”,与“书灯”相较一俗一雅,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