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799节

大明嫡长子 第799节

    “可是,北方更加寒冷,冬季时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

    马荣道:“我知道,既然没人要,那么咱们过去,立界碑也好,留足迹也好,明军兵锋所指,那么从此以后就是我大明的地界了。”

    “那样的地有何用?”三个汉子还是不理解。

    “皇上喜欢,这就是最大的理由。难道你们作为首领的每个决定,都需要向手下的人解释理由吗?”

    好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没什么再说了。

    这里没有什么道理了,难道能违背天子之意么?

    “不知武功伯需要我们做什么?”

    马荣根本不和他们客气,“我需要你们出人和我一起组成探险队,你们的人肯定比我的人更懂草原,也更懂得在这里活下去。

    其次我需要你们协助我,言路设置途经点,一是防止返程迷路,再一个,下一次就知道怎么走了。还有,遥远的北方或许还会有什么国家,所以都得是壮实的小伙子,以备不测。”

    这事整得,又没意义,又有难度。

    马荣也看出来他们的脸色了,继而说道:“你们或许不懂,在我们汉人心中,臣子立下功劳也是分大小的,救驾之功、从龙之功、开国之功,这都是一等一的功劳,但还有一个功劳,只要立了,皇上是什么宝物也都舍得赏赐,那便是开疆拓土之功!

    你们更知道大明如今的国力以及皇上的脾气秉性,不是本将军在这里忽悠你们,只要你们的部落随军立功,皇上高兴之下,必有重赏。”

    这样说完,他们三人脸色才好看许多,“武功伯误会了,我们并无推脱之意,大皇帝的命令从来都是草原上的最高旨意。”

    马荣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库尔马需要收拾了。”

    这话有些威胁的味道,因为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要是不答应,那就多三个收拾的人而已。

    但马荣就是要表达这意思,即便身处草原,他也敢说这样的话!

    三人不敢看他,只是纷纷回应,“请武功伯做主!”

    没有什么主可做的,

    大明在草原上的策略很简单,听话的,吃的喝的用的都能赏赐点儿,不听话的就率兵过去踏平了。

    不过就是一些牛羊,几顶帐篷,如今大部分部落都已经归顺,他还能往哪里逃?

    “吃饱喝足,明日出发!”

    第八百九十三章 帝王之相

    到了正德二十一年以后,朝廷多了好些个花钱的地方。

    首先是三十万人的大移民,随后就是东征日本,紧接着又命马荣率领三万骑兵北进。

    移民的开销来自追缴的官银走私的脏银,这还好。但东征日本则是户部花出去的实实在在的存银,十万人的出征,少说都要八百万两白银。

    但朱厚照还是做了这个选择,因为日本的银山不容有失。

    一下子多出好几样大事,哪怕是积攒了二十年的国力,朱厚照也得关心关心国内民生和经济。

    白银他是不担心的,重要的是粮食等各类物资,

    所以他近来不断下旨要各地官府再查预备仓存粮,他还下令裕亲王载壦去查看京通仓的储粮情形。

    但这个年头,只要有粮食能喂饱老百姓,那基本不会有太大的乱子。

    而借着三皇子载垚要攻灭吕宋国的奏疏,朝廷上下也开始了关于对外战略的大讨论。

    景旸带回来的地球仪摆在中央,大小臣工各抒己见。

    不过朱厚照却被那‘缺失的澳洲’给带偏了心思。

    “皇上?皇上?”

    尤址轻唤了两句,才叫他还魂。

    “喔,”朱厚照看了一眼面带疑惑的臣子们,咳嗽了一声掩饰着说:“议得怎样了?”

    张璁上前,总结说:“皇上,臣以为吕宋国灭之无用,一来太祖皇帝当年定过不征之国的祖训,二来眼下明约刚刚签订,朝廷便用兵平灭南洋一国,这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第三,吕宋国对于大明的南洋战略并不形成阻碍,上国之令一样能在吕宋推行,为何要善动兵戈,引起其余诸国恐慌?以上三个理由,还请皇上三思。”

    顾人仪和王廷相上前,“臣等附议。”

    “陛下,”严嵩拱手站了出来,“臣有异议。”

    “说。”

    严嵩掷地有声的说:“臣以为,吕宋国,当灭!”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暴脾气的顾人仪痛骂,“严阁老!此时执行《明约》的大局更为重要,怎么能为了一个偏僻小岛而坏了我天朝的圣德?”

    “顾阁老没有做过外务,自然是不明白的。但下官与诸多国家接触,敢说对待属国犹如掌控下属。自古以来,可有只示恩不示威的主公?下官敢担保,等三殿下和成国公抓住吕宋国王的那一日,不仅不会破坏《明约》大局,反而会加速促进!”

    “荒谬!”王廷相也怒甩衣袖,“吕宋国王近一年来处处配合我天朝之令,双方并无嫌隙,如此行事与强盗何异?又怎么能得人心?不得人心一切皆为镜花水月!”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他们两方说得都有道理,他正思索间,又听严嵩说,“王阁老,吕宋国苏莱曼二世为何如此配合?还不是我明军一战而定叛军,吓到他了!他原来又是什么嘴脸?”

    “老大,老二。”皇帝叫了一声大皇子载垨,“你们以为呢?他们谁更有道理?”

    这种情况,就很考验决策者的能力。

    甚至能看出决策者的风格。

    在作为皇帝的一生中大部分情况都会是这样,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老祖宗一张嘴就是厉害。

    朱厚照自己都不能否定他们两方,

    载垨就更加难以抉择,“儿臣……父皇,儿臣刚刚一直在想,张阁老等说的《明约》大局确实重要,原本是赞同的,可严阁老说的也有道理,儿臣正在思索,一时还未有决断,不敢在父皇面前妄言。”

    先不管朱厚照怎么想,臣子们倒也没那么‘轻视’载垨。

    对于大臣来说,尤其是儒家的大臣来说,有时候并不需要皇帝多么惊才绝艳,只要诚实、听得进去话,那就算合格了,毕竟你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办,才有大臣发挥的空间。

    而且这个想法,有一句先贤之话作为总结,

    也就是朱厚照现在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载垨躬身作揖,不再说话。

    总之皇帝也算是认可了他了。

    “老二,你呢?”

    裕亲王开口,“儿子赞同张、顾、王三位阁老之言,为了执行《明约》的大局,也为了不使南洋诸国恐慌,种下离心离德的种子,还是不要在此时兴兵为上。”

    “最坏的选择,也比不选择要好。”朱厚照又赞赏的冲他点点头。

    弄的满屋子的人都有些迷惑。

    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偏向于哪一方啊?

    “其实朕是觉得你们两方都有道理,不管执行哪一方说的,其背后也都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所以不管今天朕答应了谁,都是对的,也都可能是错的。道理是嘴巴里说出来的,正确与错误却是实际做出来的。”

    朱厚照转身面向自己的两个儿子,“今天这一课你们要记住。很多时候是非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天底下没有多少东西是黑白分明的,怎么办?哈,就是大气一点、豪迈一点,认准了一个去做,如果做对了,那继续下去。如果做错了,要及时回头改正。尤其像是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就算是朕也会有偶尔失误的地方。

    就好比是驾驶一艘大船,船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向,不能是个死脑筋。当年太祖皇帝定了不征之国,有太祖皇帝的考虑,现今情形不同,咱们不能死守祖训。时移世易,治国最忌讳的就是不知变通,脑子僵化。

    如果是朕的话,朕会觉得严嵩的说法更值得一试,错了也没关系,朕或者后继之君都可以改正错误,严嵩。”

    “臣在。”

    “如果错了的话,这个错误就落在朕的身上,与你无关。”

    严嵩惶恐,跪下说:“微臣岂敢,一人做事一人当,微臣纵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但进言有失,误导君主,这个罪便是微臣一人之罪!”

    朱厚照不再多说,他目露威严,神态庄重,“下旨给成国公和载垚,朕同意他们所奏,要他们见机行事,速战速决!”

    一众臣子,两个儿子对于他们皇帝的决策都有些震撼。

    所谓帝王之相,大概便是如此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 南洋九边

    小小的吕宋不过是一个前菜而已,今天的关键在于确立大明对待南洋国家的态度。

    朱厚照即便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这么些年,有的时候还是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

    比如说,1526年的时候,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现代主权国家这个概念,这个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到几十年不忘的观念源头,实际上要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法利亚条约》。

    所以在今天所讨论的对哈萨克汗国的进攻、对吕宋国的进攻,对日本国的进攻,这些统统不涉及所谓的侵略,更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至于国家独立,作为主权国家概念的内涵之一,也不存在于当今世界。

    尤其在以中国为宗主国的东亚秩序当中,更加不存在。

    所以针对吕宋、日本的战争,不可以叫做灭国之战,而应当称为天朝对属国实施惩罚。

    就像朱厚照今天惩罚任何一个大臣一样。

    言外之意,他们不应该反抗,君主要杀你,你怎么能反抗呢?你这个家伙很有问题啊!

    这就是东亚的秩序,大明就是这里的共主。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似琉球、朝鲜的国王的相互来信,会以‘谁对大明更忠’的方式来互相比较、炫耀。

    南洋的一些小国国王则以得到天朝的赐封作为王权的合法性来源。

    而朱厚照今天要做的,就是把松散的、以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纽带的宗主藩属国关系,更加实质化。

    “自弘治年间始,西洋人驱船来到东方,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他们已先后侵犯国满剌加国、暹罗国、渤泥国。这些都是朕治下的属国,朕也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处置此事,恰好皇长子提出大国战略的构想,半年来,朝中内外议论亦是不少。令朕感到意外的是,朝堂上竟是支持居多。”

    皇帝的视线微微转动,落在载垨的身上。

    这件事的确出乎朱厚照的预料,

    一般来说,纯粹的扩张政策会很受老一派官员的反对,

    他们害怕过分的扩张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国家衰亡。

    但这次宫外的声音确实都是大部分支持。

    事后考虑原因,

    一个是大皇子的身份起了作用,他好不容易弄出一样事得到皇帝的重视与鼓励,并叫他多与有识之士商议,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大部分也是礼教观念重的官员,其中不少人应该是为了他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