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 - 耽美小说 - 升官发财在宋朝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0

分卷阅读120

    板听从的朱姓郎君,此回就同样以十六的虚岁,登了省试的榜么?

    钟母心里万般遗憾,对上还恍恍惚惚的陆母时,则在往常的亲热中,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讨好:“我看你这铺席啊,今日也没法好好开了,还是回去歇息吧。”

    陆母看着这没完没了地涌来恭贺她的人潮,不禁揉揉眉心,也有些发憷,索性接受了她的好意建议。

    等回到家中后,陆母不知所措地在厅里转了几圈,浑然失了主心骨的茫然。

    她下意识地想问儿子的意见,却猛然反应过来,对方并不在此,不由很是惆怅。

    是了是了,辞儿素来最珍重书院里的那几位师长,这么大的喜讯,不管他们是否也听说了,还是得差人告诉一声才对。

    陆母赶紧派女使出门捎信。

    结果女使一打开门,一下就被猛然涌入的人群,给无情地挤到了边上。

    这么一堵结实宽大的木门,竟差点都被门外等着的冰人给挤破了。

    陆母虽应付得手忙脚乱,但她还是记得清楚,辞儿出门前千叮万嘱,关于他的婚事,莫要应任何人的这点。

    于是哪怕这些受城中富商巨贾和官户人家的托付,舌灿莲花,以重聘求此前途无量的前途快婿的冰人快磨破了嘴皮,她也始终没有松口。

    而为了打动这位摘得两元、不久后就要成为炙手可热的朝中新贵的陆辞的母亲,这些冰人思忖着一旦事成后自己能得到的丰厚报酬,不但展现女方条件时更加急切,说着说着,居然就在陆家公然和彼此大打出手了。

    陆母看得头昏眼花,干脆以此为由头,让健仆们把所有人都请了出去。

    刚把吵吵嚷嚷半天的冰人们请走,匆匆忙忙下山来,红光满面的夫子们,背后还跟着路上遇见的女使,就进屋来了……

    看着治下州城竟因一人得了省元名头,而闹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这等过节一般的奇观,连知州李炳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他往窗外望了好几眼后,忍不住感叹:“别的不说,单这得人心的本事,这位陆省元的日后发展,都差不到哪儿去。”

    通判王祀亦是感慨万千。

    哪怕陆辞还未至殿试一步,也未得一官半职,这两人都已经开始羡慕起他了。

    倒不只是羡慕对方年纪轻轻,就得了两元的风光。。

    风光都是一时的,更叫人称羡的,还是大宋律例上写得明明白白的‘殿试头三名和省元初次任官,可以不必宰邑’。

    而且进士列甲靠前者,多得圣恩留在汴京不说,升迁还堪称神速。

    最后能官至宰辅的,几乎无一例外是进士登科的出身。

    哪里像他,在地方兢兢业业,辗转多处,苦苦积攒业绩,只为能按部就班地升迁,得以早日回京。

    “不过这位陆省元,”李炳忽想起什么,在案上翻找起来,很快找出了一个月前的那卷报告来:“便是给出活水建议的那人?”

    王祀正是主持此事之人,立马答道:“正是。”

    陆辞当初将自来水系统的修建方法以题壁诗的形式,写在了亭台之上,自然引来了官府的注意。

    尤其王祀,只看了几眼,就得出此策可行的结论,立马上报给了知州,恳请着手。

    按此策所列的那般,需要的人手并不多,开销亦小,收益却是好几代人能享受到的,自然值得一试。

    然而当时的知州还不是李炳,而是一心想着混日子的林琦。

    他虽得了王祀汇报,但只搁置一边,始终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直到今年年初,在这位上致了仕,才轮到李炳被调遣来。

    李炳自然不甘心一直待在这位置上,一心积累政绩,大张旗鼓地植树造林。

    王祀原已有些心灰意冷了,见状才燃起些许希望来,旧事重提,果然就得了李炳的痛快采纳。

    对这种失败了损失不了多少,成功了却得不小功绩的好事,他当然是不会错过的。

    王祀立马组织人忙活起来,很快就将自来水系统修建得像模像样,让水道一下覆盖了三分之一座密州城的民居。

    见那些人家受益,其他未被覆盖到的,也忍不住来上请了——要能一劳永逸,从此都可以随时用干净的活水,他们当然不想再从挑夫处买些死水。

    不是每家每户都钻得起私井,也不是每处都凿得出水的。

    但这引水的系统,瞧着只是用竹子为基搭建的,开销肯定比凿井要来得便宜。

    对百姓的请求,李炳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王祀就忙得热火朝天了。

    因知州尝到了甜头,这次派了更多人手出去,成效也十分可观。

    三个月过去,除些犄角旮旯的小地方,或是大户人家坚持用私井供水外,绝大多数密州城人,都能在家里用上以竹子修建的供水系统送上的山涧清水。

    李炳还琢磨着,再观察些时日,确定这供水系统不出问题了,再上报上去,算入今年的绩效之中。

    结果陆辞一举夺得省元,风光一时无两,也让他犹豫了起来。

    按理说这功劳,至少该归大半在英明采用、以及负责主持的他和王祀身上的。

    但说到底,献策之人,可还是陆辞。

    关于这点,不论是在题壁诗中,还是在解试卷子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压也压不住。

    要只是个无名士人,在上报时随便提上一提,再以官府名义给些赏钱,也就罢了。

    对待注定前途远大的陆辞的话,势必得更慎重一些……

    王祀心里则另有计较。

    别看这修是修好了,运作暂时亦是良好,然而在具体维护上,还是多有不便。

    一旦一处堵塞,却因不知是具体哪条出了问题,而不得不将数十根一同换了的事,前不久就发生了一出。

    这还是新竹——要是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只会更高的。

    届时还能动不动就一换数十根么?

    王祀很是怀疑这点。

    在他看来,要是几年前就说出此策的陆辞的话,定会有更好的想法的。

    王祀还想着等陆辞回来后,他去亲自上门,好请教一番呢,当然不肯见李炳为点蝇头小利,把注定前程似锦的才俊给得罪了。

    于是便好好劝了对方几句。

    李炳起初还有些不甘心,迟疑许久,还是王祀的话让他下定了决心,忍痛把大头让给了陆辞。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要能让陆辞身上再添一道光环,在多凭皇帝心意决断名次的殿试里,对方取得高第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变大不少。

    以对方一贯长袖善舞的表现,定会领了这情。

    往后他回到汴京述职时,也好多条人脉。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陆辞对此熟视无睹,在自